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教育园地 > 教师论文
加强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

2007-10-15 00:00:00    作者:高永忠 汪晓云    来源:今日高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是加强整体感悟,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着眼全局,通过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达到感知、理解和领悟。下面就具体谈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语感教学

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语感教学,而培养语感的关键是使语感知识化和技能化。

1、语感的知识化。语感作为一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是以语言文字的丰富的理法知识积累为基础的,是以过去丰富的生活与语言经验为依托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意境。”看来,语文知识的教学影响决定着语感生成、发展的敏度、深度和广度。那么,养成语感需要哪些知识呢?这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问题。从语言学范围而言,语感生成需要静态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阅读积累、生活经验和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有关语言理解和言语表达方面的动态规律性知识。

2、语感的技能化。知识项目虽然最重要,但离开了精选的优秀范文,语感就失去了它的生存环境,语感必须借助于优秀范文这个载体来体现。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文章的诵读,并大力加强使之成为一种技能。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子午书简”节目的朗诵,给人以美感,令人称赞,也充分展现了高超的语感技能。有感情的诵读就等于为语感的形成增加了言语的活体细胞,拓宽了言语的活动基地,为提高阅读水平打开了绿灯。

二、明确认识构建

语感只是对作品言语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要使认识的内容上升到高层次,必须领悟文章思路、作者意图、深层含义和深刻主题等。为此,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认知构建。

1、同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学习,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用构建主义观点来看,言语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深入其认知结构。当眼前的阅读材料能触动学生自己的某种感受时,就能调动他的兴趣,不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2、思维拓展。文章阅读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调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和观照。伊尔塞认为:“作品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加作品的意义构成的权利。”比如,雨果的《船长》写到船长为了乘客的安全,沉着镇定地指挥船员,考虑到了一切,惟独没有考虑自己。这个场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对这一情节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理解格局。

3、情感体验。感悟的目的是既能正确感受各部分的意义和联系,又能感悟语言、表达方式等效果,最终能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比如,透过《妈妈的油布伞》的文字表象,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家境的窘困,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还会使不同的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加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充满对人生的关爱,这样就拓展了作品的意境,升华了主题。

三、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但仍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来协助学生完成知识能力。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呢?

1、转变传统观念。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要从传统的教书匠理论中解脱出来,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从解释迷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众所周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运用等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留给学生整体语感的空间。

2、营造宽松环境。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的空间,将藏在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挖出来。首先,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统一的要求和划一的标准,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因为,人在没有禁锢时,在情绪高涨是,思维最活跃。

3、选择最优秀教法。好的教学方法,能使思想得到启迪,思维得到发展,情意得到构建,个性得到张扬。要树立大语文观,大胆辐射,适当迁移,选择最优秀教法,增添人文性,激活趣味性,散发感染性。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整体感悟,掌握知情意的认知规律,以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