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教育园地 > 教师论文
古诗词中的美学思想浅议

2007-10-15 00:00:00    作者:苗麟生    来源:今日高邮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一些古代诗词,不仅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出古代诗人的美学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刻理解与把握诗词中的美学思想,去指导学生对古代诗词艺术美的感受,调动学生审美心理功能,提高理解与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一、语言美

语言文字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文以载道。古诗词中的作者们,善于运用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性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唤起读者对作者所展示出的生活形象所描绘出的画面,引发出美感,从而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图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人用富有色彩的动态感的优美语言,描写了春夏之交的自然景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动态画面,奏响了一支美的颂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色彩的相互映衬,动静的相互协调,方位的相互关联,视角的有机转换,通过诗人按照一定的韵律加以组合,听起来十分悦耳,从而展现出语言美的感人魅力。

二、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使作者所描写出来的事物,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

古诗词把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叹服。触景才能生情,情无景不发,情无景不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达到情景交融,才能算得上好诗,才能感动人,鼓舞人,使人产生共鸣。这就是意境美的关键所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残月、寒鸦、霜天三种景象表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江枫、渔夫、人静,夜半凄清的钟声传来,更使愁绪满怀的旅人不能入眠。这一江边,一江上,一明一暗,一动一静,就把情与景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了。

霜天透明,渔火鲜艳,组合成一幅“枫桥夜泊”意境美的画图。

三、含蓄美

含蓄,不把话说白,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含而不露,给读者留下体会和想象的空间。

“深山藏古寺”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几人按该题作画,有人把庙画在山后,只露一角;有人把庙画在山林中,若隐若现;只有一人画了个和尚往山上挑水,却不画庙,结果评价最高。它充分体现出艺术含蓄美的价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高处喜悦憨态,豪放率真可爱的样子。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想到边塞环境寂寞、荒凉,表达了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示出含蓄的魅力。

四、悲壮美

古代诗词中奇丽峻峭、慷慨苍凉的作品,向人们展现出一种悲壮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凄厉悲凉的慷慨悲壮之歌,听得“士皆 目真 目,发尽上指冠”。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作者描绘了英勇少年,面对敌人重重包围,却面无惧色。他威猛善战,气贯长虹,豪情万千的威武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作者对为国而战者的歌颂,展示出一种悲壮之美。

五、讽刺美

诗与政治有必然的联系。诗可以歌颂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事物,也可以讽刺没落的颓废腐朽的事物。《诗经》中有130首左 右的讽刺诗和其余的170多首诗,同为两千多年来文学发展具有广泛影响的不朽典范。

“暖风薰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讥讽南宋君臣不思收复失地,仍过着腐朽的生活。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主将们不顾士兵拼命杀敌的英勇艰苦,却在营帐里吃喝玩乐,看女人唱歌 跳舞,可耻之极!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无限同情、对统治者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的思想感情。

六、哲理美

哲学与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美学思想去表达出深刻的哲理提供了展现的舞台。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会把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等方面的洞察与思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寓哲理于美感之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诗句,无不显示出熠熠生辉的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