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教育园地 > 教师论文
言意皆得,语文课堂的真追求

2019-10-10 21:01:11    作者:□ 市周山镇小学 陈令骧    来源:今日高邮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取“言”舍“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言意并重,言意兼得。所谓言意兼得,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语”习“文”,在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上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

一、找准“言意兼得”切入点

1.关注文本新形式

文本新形式指那些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见过,没有读过,充满着新鲜新奇感的语言文字。它们在语言呈现方式上很独特,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排列组合;在诵读中语言韵律上很独特,抑扬顿挫合辙押韵;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很独特,炼字炼句段式精巧。

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这段哈尔威船长和机械师洛克的语言描写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学生以往接触的语言描写一般都有提示语,最多是提示语的位置不同而已。而这一段对话却没有提示语,让学生读后感受到这样描写因为读者能清楚说话者的身份,同时更加表现当时情况的紧急。教学中,教者应当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描写应该符合人物身份,提示语也应该随着具体语境而发生变化。

2.立足文本中精妙处

文本的精妙点,指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语言处,隐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这些语言的精妙,常常就在一些寻常的文字之中,它只等待阅读中的有心人来发现,否则只会一滑而过、一读而过。

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这里作者用了“伴”字,而未用“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揣摩这一字之差,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到对邓小平同志无限的爱戴之情。只有教者领着学生多作停留,细细思量,才能品味到其中的妥帖与精妙。

二、直通“言意兼得”快车道

在教学设计中,是先得“言”还是先得“意”,“言”得多少,“意”得多少,这就涉及到“言意兼得”教学路径设计的问题了。教学实际中,究竟是先得什么,后得什么,还是什么多得,什么少得,这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最重要的是因文而异,要根据不同文本的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条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路径,从而让师生直通“言意皆得”的快车道。

1.领会文本内容

如果文本内涵丰富,语言形式新颖,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的教学路径是从“内容”到“形式”。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一味地撇开文本内容而不顾,那就会滑入形式主义的边缘,最终导致“言”“意”皆失。

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里的樟树》一文中写到: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养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远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如果学生对宋庆龄先生的事迹和高尚品质一无所知,就让其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肯定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

教学这段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课外收集的资料,了解到宋庆龄先生生平事迹,知道她一身正气、为国为民的高尚品质,而故居前的樟树生机勃勃、香气永存、不畏树虫,正象征着她的高尚品质。此时,再讲授借物喻人的方法,就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能接受了。

2.链接表达方法

教学中,如果文本的文字简单,通俗易懂,但语言别致,形式独特。这样的文本,学生在“意”的解读上障碍不大,我们就可以将教学的着力点投注到“言”的探究上来。

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式: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内容通俗易懂,充满情趣,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语言范式,即夏天把(颜色)给了(谁),(颜色)的()像 (),(),()了() 。掌握了这个语言表达规律,就为下面的迁移模仿训练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 、细品“言意兼得”真滋味

1.诵读促进“言意兼得”

从“得意”的角度来看,在诵读中,“意”的理解会越来越形象饱满,情感丰富,似乎文中的人物、情景等等,就在眼前。有时候,教者在课堂中费尽心思的言语表达,却比不上一次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更能引领学生进入意境,体验情感。所以有专家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引导学生“得意”的过程,“读”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首选策略,“得意”和“诵读”应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赶海》一文中写到:

“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教学中,教者紧紧抓住文中几个语气词“哎哟”“咦”“哦”,带领学生感情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受,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赶海中的无限快乐,对赶海充满了向往,而且也感受到了文中语气词的神奇力量。

2.想象助推“言意兼得”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语文教学中,想象可以让文本中的“意”,更加生动、更加清晰地映入学生的脑海中。教学中,有了想象,“意”的解读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对文本内容适度补白。同时,想象还能提高学生表达“言”的能力。如教学《祁黄羊》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解狐,在得知祁黄羊向晋悼公推荐自己担任中军尉时,会对使者说些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再想象一下解狐的心理和神态。这样不但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词语的积累和内化,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