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2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中共高邮市委十届二次全会刚刚落下帷幕,我们又迎来了“两会”的召开。翻开今年一份份沉甸甸的喜人成绩单,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高邮实现了“十二五”的精彩开局,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46亿元,增长31.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增长25%;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9亿美元,增长20%;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最近,又荣获“2011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
喜人成绩单为“十二五”开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条发展的“红线”——以创新为驱动力,走出一条契合高邮实际的“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创新,让高邮“换个姿势”,在苏中乃至全省迅速崛起。
科技创新成工业振兴“集体意识”
日前,国家科技部公布2011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结果,我市通过考核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这也是我市连续三次获此殊荣。为什么工业经济基础并不十分“耀眼”的县市,却冲到全省、全国科技创新的前沿?其中的奥秘就是:市委、市政府执着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振兴工业的“集体意识”,始终坚持狠抓“第一生产力”(科技)、“第一资源”(人才)和“第一驱动力”(创新创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强化集聚高层次人才,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高邮发展优势。
众所周知,今年我市工业经济与其他地方一样,遭遇“寒潮”袭击,光伏产业、涉铅企业等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我市预计完成全部工业产值13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0亿元,分别增长30%、34%;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全市工业仍然延续着年均增长30%以上的“加速度”。这种“加速度”得益于我们拥有科技创新“金钥匙”。据统计,今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重点新产品1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省支撑计划项目立项3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5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立项9个,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50个。这些“高新尖”的项目和产品,为全市工业经济稳中求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动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市将创新发展列为城市发展战略,招商与引智并重,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成都、香港、台湾等地,都留下了高邮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虔诚引才的身影。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关系,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达70多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2家高校科研院所的45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下嫁”我市。更可喜的是,今年我市引进省“双创计划”高层次人才4名,申报“绿扬金凤计划”高层次人才30名,兑现人才激励资金480万元。目前,全市已建立33家扬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研究生工作站、3家院士工作站。
一名博士带来多项高科技项目,一个团队催生一群高科技产品,一群高科技产品撬开一个巨大的新市场,这种新的“葡萄串效应”正被越来越多的高邮企业精彩演绎。
重大科技项目驱动转型发展
如果把经济发展比喻成航行的大船,投资拉动就是人力拉纤,而重大科技项目则好比给大船装上发动机,驱动高邮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总投资60亿元的康博新材料项目,今年2月落户我市,一期工程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试产。这一项目弥补了我市光伏产业上游的“短腿”,为打造“光伏航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投资1.5亿元的奔亚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填补了我市光伏产业中电池生产环节的空白;永辉丙纶、锦绣前程电子触摸屏、光明特种舰船电缆、阳光高效节能灯和高速自动生产线、日兴氨糖系列产品、中贸LED汽车灯、迪生大功率LED封装、斯美尔LED灯具等30个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力拉长增粗了各条产业链,驱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爆发点和增长极。据不完全统计,至目前,全市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195个,其中今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7个,竣工投产5000万元以上项目110个。这些“两大三高”项目(体量大、产业关联度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端制造)已成为驱动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引擎”。
产业集聚的力量,强烈地吸引了一大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我市。与央企中天水力的合作,与江苏国信集团成功签约总投资30亿元的天然气热电项目,同时储备在手的还有一批10亿元、亿元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即将实施,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我市创新发展的巨大魅力。
与此同时,我市工业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以一个个崭新面貌“重出江湖”,走上“高新化”的道路,这些都得益于重大科技项目的驱动。曙光的超高压电缆项目,赛德的核电缆项目,光明的特种舰船电缆,浩明的高效节能灯项目,日兴的氨糖项目等,都为企业的转型升级赢得了先机,为企业增添了底气和实力,实现了发展与创新同频共振。
我市还以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园和高邮镇工业园区等为创新载体,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亿元以上,通过集聚、整合、优化,为创新发展打造“加速跑道”。开发区综合实力名列108个省级开发区第19位,成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先导区、主阵地、主战场。我市还建成14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孵化园,入孵企业90余家,科技创业孵化园已成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
产业、科技、载体、人才和制度“五着联动”,相互配套,相互支持,形成整体合力,支撑起创新高邮的新天地,让高邮“换个姿势”崛起。
市委书记丁一在刚刚闭幕的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以“提振信心、提质转型、提速跨越”为主题,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经济质态,坚持先进方向提升文化活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民生幸福。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继续弘扬“四干”精神,进一步加快产业创新、人才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让一切知识、科技、人才、文化等创新要素在高邮集聚涌流,就一定能驱动高邮更高、更快、更持久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