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焦家巷七十年变迁

2019-10-10 21:01:38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小说《百蝶图》中提到陈三沿街叫卖绒花,必定会在焦百二巷停一下,让老奶奶、小媳妇、大姑娘前来选购。我住焦家巷近50年。我想一条街、一条巷可以折射时代变化、社会进步。政府城建部门为焦家巷重铺了一条“旧路”,路中,砖头平整,两旁,站砖合缝。它不仅行走方便、排水顺畅,而且可以恢复名巷旧貌,打造老城区新姿。

▶ 上世纪50年代巷内有多家单位 ◀

解放初期,在焦家巷11号一个偌大院落里,设立有邮电局(先为电信局,后为此局)。其职员30余人,部分居住巷内。我家住过一位姓汤的外线工,父子同干此业。当时电线杆是木质的,靠挂板攀高修检线路,风雨无阻,够辛苦的。从事内勤工作日夜值班、恪尽职守。其中周建中、郭安南等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口碑甚好。邮电局东边是税务局。在此处及焦家巷十五号之一、之二,曾设立高邮镇人民政府,管辖整个城区,干部远不如现在的多,办公条件也简陋。干部到附近办事,为抓紧时间,常向梁猴子车行租车,一小时一毛钱。镇长也是如此。我认识文教助理颜仁禧,文质彬彬,态度和蔼。他到办公学校检查工作,也到尚存的私塾指导工作。我家的房东江文琴在堂屋办私塾,他多次前来视导,告诫江先生不得供奉孔子牌位、不得体罚等,现颜老仍健在,已成为一名诗人,亦为《菱川吟草》创办逾百期倾注了心血。

震惊全国的1950年新民滩血吸虫病急性蔓延的事件,导致了1335人死亡,45户绝后。我家对门就是泰州专员公署血吸虫病防治站,后改为苏北行署血吸虫病防治指挥部,负责人是曾任县长的吴越。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路防治人马,在新民滩展开了大会战,与瘟神大战,终于首战大捷,揭开了长期抗击的序幕。

▶改革开放前的平民生涯 ◀

百年老店“天乐园”在解放前是地主富绅吃早茶的绝好去处,位于巷内14号,为姚长泰所开。无服务台,北面临窗及西边有十多个单间。由于制作精致、服务良好,与城北的“五柳园”齐名。解放后,也兴旺了几年,直至公私合营。此外,与王陶民家对门的还有一家小店,亦有几十年历史。附近有秦家大院,并非秦壁一家。尚有一块空地,朱家曾在此种菜,这是名巷中唯一的菜地。

解放后,住在焦家巷二号的孙国斌及其哥,可算是平民的代表。他家祖传瓦匠手艺,与巷头向南的陶瓦匠家都受好评。祖孙三代从事此行的有近十人。孙国斌已去世11年,其妻徐凤英今年88岁。上初中的时候,我参加扫盲,每周有三个晚上教她识字,进步很快。她有四子一女,皆孝顺,加之本人有劳保,早已温饱无虞。她告诉我两件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饥馑年代,巷内没有饿死一个人。文革期间,巷内没有戴笆斗帽闹武斗的。

巷尾99号仲肇华与其夫老秦也属平民。他们在改革开放前夕,买下了金寿铁家的破房子,花了1600元。然后多方设法予以重建。如今,上堂屋三间,下堂屋两间,有一个花木扶疏、草木人生的院子。玫瑰、月季、樱桃、金桔,花开花落,一棵高高的白果树,现时,挂果累累,阳台上也正是果蔬秋浓,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肇华有两个哥哥,两个妹妹。尤其是肇武在高邮打拼多年,然后直到省城、走向国外,事业有成。肇华说,父亲及二哥都是刻字的,过去全家挤在两间门面房中,要不是解放、跟共产党走,各个小家庭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么?!

巷内敢为人先、率先下海的张三爷,原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经历过“一口炒面一把雪”的战地生活,什么困难也不在话下。他从改革开放前夕开始,就在百货公司门口设摊,卖胸罩、尼龙丝袜。当时,女同胞习惯穿小背心,开始,羞于购买此物,后来,买的人多了,他成了全巷乃至全城第一个万元户(比“太湖美”还早)。张三爷晚年就靠积蓄,安享清福,常到玉带河边一家足疗店做足摩,那可以使他健身舒心,但治不好他一条因事故而造成的跛腿,可佩可惜。

最具悲喜交集色彩的,当属住巷内14号98岁的朱大妈。她一见到我就说:“其昌啊,我和你母亲是好朋友,你还记得来看我吗?”朱大妈是居民小组长,分管巷头到巷中几十户人家,传达上级讲话、动员插队下放、检查计划生育。朱大妈热心这些义务工作,无怨无悔。我问朱大妈哪来的动力,她说听共产党话呗!她还是租被的负责人,拿根扁担到我们这些百姓家收被送被,每天一毛钱。她为大家操劳费尽了力量和心智。尽管如此,她能乐悠悠地见人满脸笑。而她女儿明霞不幸骑车溺水而亡,丢下一个三岁女孩,是外婆将她抚育成人,现在这女孩也在扬州有个爱的港湾。朱大妈的大儿子朱明华、儿媳管文丽传承家风、勤奋工作、热情待人。

改革开放前,这里住过好几位离休干部,董良、雍万锦、张成美、胡英。他们是老革命,与平民相处,和气可亲,没有一点官架子。

▶ 改革开放催绽人才辈出 ◀

人才辈出历来是家庭兴旺、社会进步的标志。旧时代的焦家巷,富人很多,但人才匮乏。除了王陶民与被日本鬼子刺死的王引昌外,大学毕业的寥若晨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巷内大学毕业生、硕士、博士渐多,一片星光璀璨。焦家巷六号,出现了六位高级职称者,其中,吴毓生为副高,教授培训班写作课,培养了一批笔杆子,后来他们成为处干,或为知名作家。其弟为口腔科博士,曾到德国进修。从这六号居住者中,还走出了一位年过半百的将军。隔壁近邻八号、十号,为王灿然及其哥哥的家。他告诉我二哥铿然在山西工作,曾担任省人大常委。目前,王家就有四位学子定居国外,焦家巷,是他们的根。王家的花木茂盛、金桂飘香正是他们事业的象征。就连识字不多的朱大妈的孙子,也在美国一家在华企业当翻译。焦家巷十二号原可直通百岁巷,王复从这里走向南邮,是南邮的第一届毕业生;也出过杂家金实秋。同院子的百岁老人戚凤珠的重孙女梁玲玲已定居美国多年,收入丰厚,生活俭朴。

巷内17号为王陶民故居。这次重铺“旧巷”,特意在门口用青砖铺了四级台阶。人生就是所求更高一层、永无止境。王杜、王桤、王槐,本身都是专业人才,他们的子女或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定居,或为“平安好医生”董事长,他的初心就是打造全球最大医疗健康生态系统。

从官本位角度看,平民家庭也培育了三位处干,他们是体制改革后的第一任县长陈立增、沈鸿裕(现名沈军)以及年过半百的陈女士。从企业角度看,由《异秉》王二的“老巴子”王蔚如和徒弟接力开的“小桥挂面”也有50多年历史,名扬远近。

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大手笔绘制新蓝图,它在大地的投影之一便是焦百二巷的改造,投入170万元(各270米长)。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