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故 乡

2016-01-08 00:00:00    作者:陈玉松    来源:今日高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我可以时不时地回去,回去看看健在的父母,闻闻故乡的味道,尝尝故乡的美食。

故乡,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扎着我的根;故乡,生活着我至亲的家人,寄着我的情;故乡,雕刻着我的童年记忆,牵着我的魂。故乡对每一个思乡游子的烙印,就好比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车子在往家乡的道路上疾驰,可我的内心却莫名有了份“近乡情更怯”的惆怅。宽阔的柏油路代替了记忆里的石子路,道路两旁会时不时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工业园,城市不城市农村不农村的乡镇集市又矗立起好几座高楼。比起舟车劳顿路途较远的“上城”,儿时的乡人更愿意“赶集”或“上街”。街上,有卖衣服的铺子,有卖零食的副食品店,还有泡澡洗浴的澡堂子。三排房两条街的模样早已不复存在,高大的政府大楼在数里之外便清晰可见,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使得街道有了近乎城市般的像模像样,连片的厂房则在曾经的田野上拔地而起。视觉映像中的繁荣让人不禁生疑:这还是我的故乡吗?待车子拐了几个弯,到了农村,进了乡下,那熟悉的画面一下子迎面而来,记忆在我的脑海里也忽地活跃起来。村道还是那条村道,河流还是那条河流,房子还是那些房子。

车子停下,马上有人从院门中探出了头:“呦,三子回来了!”

“嗯那!这不阳历年放假了吗?”

平时一直说惯普通话的我,在邻居的问候中一下子说起了家乡话。人是靠语言来思维的,这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而且这种思维是下意识的。乡音是个奇怪的东西,它会串起一些人、勾起一些事、连起一方土。一次在南京的地铁上,身边的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直在用高邮话交谈着,我静静地听着,也时不时地看看他们,恨不得立刻加入他们。但他们被我瞅得有点不自在了,我只好开口澄清:“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也是高邮人,在外面听到家乡话感到特亲切!”

身在故乡,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伴随着城市化的浪潮,农村成了富余劳动力转化的输出地,没有了往昔田园的热闹。放下东西,和奶奶寒暄几句后,我便走在村道上,努力回想,以期拾起以前的回忆。

路边的石磙上,坐着邻家的二奶奶,我上前打招呼,迎来的却是痴呆的眼神。“二奶奶岁数大了,有点老年痴呆了!”旁边的三奶奶说道。二奶奶年轻时可是远近闻名的“刷刮人”:农活上手、女红精细、饭菜可口,家里更是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可是再看她本人,伛偻着身子,几乎缩坐在石磙上,一只手摊放在地上,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用了,就这么挨着,连一日三餐都需要让人伺候着。”三奶奶不知道是在向我说,还是在自言自语。

本来我这次回家,是因为本家一位大妈“六七”(人死后四十二天,骨灰盒要入土为安)。每次打电话回家,最怕的就是听我妈说东家的某某不行了,西家的某某刚刚走。这次回去,我更是亲身感受到:家乡的老人不是在死去,就是在等死!

晚上,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都聚集在了一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各自的生活、工作、见闻和感想。虽是守丧,但氛围却像过时过节一样。甚至有晚辈戏言:这位大妈死的时候是周末,这次“六七”又是元旦,大家都有空来为她操办一下!要是平时,谁有空回来啊?

为死者守丧和送葬的白事,在农村反而成了村民亲戚们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较之春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老人的自然死亡,因为节假日的缘故,也成了无心插柳照顾儿孙晚辈的刻意首选!

戴过孝头布,烧好纸房子,跨过平安火,我的归乡任务就算完成了。

吃好晚饭,四面八方的亲戚全都骑上电动车回家了,因为打工的工厂只放一天,第二天还要上班。喧闹的院落在短暂的相聚后,重新回归了它本来的安静。冬夜的寒风中,村庄静得可怕。

我回到了故乡,我送走了老人,我看望了家人。

故乡,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接下来就没我什么事了。

我手足无措地站着,想要再看看故乡,却发现自己和这里早已格格不入。故乡存在于我心里,而我存在于他乡。

剪不断的,是亲情;

扯不断的,是想念;

再回首,何时叹归途!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