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8 00:00:00 作者:吴 忠 来源:今日高邮
馆驿巷
馆驿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盂城驿就在馆驿巷内。盂城驿扩容改造二期项目中,馆驿巷改造是其中一项。在改造之前我也常常从巷道走,路面高低不平,两旁民居矮旧,到处都有乱拉乱接的电线电话线,如蓬头垢面的老妇。改造后,路面铺上了石板,民居统一贴上了仿古面砖,整个巷道焕然一新。尤其在巷道东入口,还竖起了一块高大的牌坊。牌坊这种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完成左右对称、前后对称,而上下严重不对称。下面有多虚空,上面就有多厚实,但妙的是并没有给人那种摇摇欲坠的感觉。精美的馆驿巷牌坊就像姑娘头上的金钗银簪,为馆驿巷增辉添彩,把馆驿巷打扮得像个新娘。
从馆驿巷改造前后对比看,改造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对于古迹修复、改造,本身就是个很矛盾的事情,历来都有争议。不修复,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消磨,古迹已经变得破旧难看,不堪入目,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消失殆尽也有可能。修复的话,又必然会导致失真,甚至面目全非。不过我还是赞成后者,就像我们老百姓看明星,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看化过妆的甚至整过容的明星脸,卸了妆的明星脸一般都挺吓人的。
文天祥广场
马饮塘风光带也是盂城驿扩容改造一个重要项目,文天祥广场是马饮塘风光带上一个景点。这是一个袖珍广场,不包括向东延伸出去的绿化带,还不如广场对面居民的庭院大,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广场。场地正中间的文天祥的石雕像并没有相应缩小,反而有所放大。雕像身材魁伟,与广场的小巧玲珑鲜明对照,不但不使人感到局促,反倒相反相成,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广场越发显得小巧,而英雄人物更显得高大,加上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毅表情,让小小天地间充满了英雄的凛然正气,给到此一游的游客一种很强的感染力。
文天祥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全国多处为他建馆建祠,就是相同名字——文天祥广场,在全国也有好几处,都建有数千平方米。但文天祥仅仅是“过”我们高邮,如果我们也建那么大的广场,既耗费大量土地和财力,也会显得不太适宜。好在场地小,起的名字不小。得给这个景点起名的人点个赞,他(她)不拘泥于景点所占地皮面积小这个事实,用上“广场”这么一个空间很大的名字,符合文天祥身份,充分表达我们对英雄的敬仰。相反如果就把景点叫作什么“文天祥雕像”或“文天祥在高邮”什么的,就显得太一般,太没有想象力了。从游客角度看,这么大气的名字原来是一个精致小巧的景点,也会给他们留下特别深的印象,这是起其他名字所不能做到的,也是大广场所不能做到的。
极乐寺
穿心河风光带竣工的时候,我去散步,看到极乐寺。当时站在“山门”前发愣,牌匾上明明写的是“极乐寺”,而门旁挂的牌子上却写的是“极乐庵”,里面住的究竟是和尚还是尼姑?粗心大意写错字是不可能的。佛教讲究因果律,当时我就找知情人去问因。一问才知道,这里原先是座尼姑庵,只住一两个老尼姑,盂城驿扩容改造也使这个尼姑庵扩容了若干倍,只住一两个尼姑不相称,也成不了气候。正好和尚多,就安排进来了,尼姑回家修行。好在都是一家,谁住都好说。
和尚住进来之后,总不能还叫“庵”吧,就改成“寺”了。牌子是上级部门颁发的,2010年颁发的时候还没改造,所以牌子上写的是“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极乐庵”。也不知是还没来得及换,还是换牌子走程序复杂,现在去看还是这样。或者当事者认为这正能够简明地反映极乐庵到极乐寺的历史演变,总之,“极乐寺”“极乐庵”两块牌子同时挂在一个庙门前,相映成趣,成为穿心河风光带的独特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