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1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小罗今年上高一了,父亲、母亲在外地上班,他一直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对他的起居、饮食等方面照顾得周到、地道。小罗从小就喜欢挑食,口味也较淡。尽管每天中午的菜肴奶奶总是设法变换着花样,但小罗有时还是不满意,不是说这菜不好吃,就是嫌那菜咸了。只要小罗一说,奶奶就改正。一个星期天的午饭后,奶奶对小罗说:伢子,还有两年你就要到外地上大学了,学校食堂的伙食不像在家里这样如意,一个人不能得福不觉啊!小罗很明白奶奶的意思,从此就尽量克制自己,不管奶奶做的菜口味怎样,他都高兴地吃着。奶奶在一旁也暗自为这孙子高兴。
江淮一带常说的“得福不觉”,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意思。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独特的味道、独特的审美,每一种方言都不能被另一种方言所代替。我们在大力提倡讲普通话的同时,也应当保护、研究每一种方言。上海的主流报刊甚至响亮地提出了“保卫上海话”的口号。基于此,某省电视台每周举办一次省方言大赛,此举有见地,得到很多观众的拥护和点赞。但不少参赛者以及记者、编导对该省方言的研究才刚开始,有的词语说得出但写不出,只能以汉语拼音代替;有的写成汉字,但写错了。
对于“得福不觉”的“觉”,出题者、参赛者、编导都写成“搁”了,这成了什么意思了呢?在江淮方言中,“得福不觉”的“觉”确实是读“搁”音,而在文字表述上写成“搁”,那就讲不通了。
古代一些字词的读音现在在口语中还保留着、流行着,如“解”读成“改”,“铅”读成“刊”,“馅”读成“汉”。“解”“铅”“馅”的声母古音为g、k、h,而普通话读音与之相对应的声母是j、q、x,这种语音演变的现象在方言中并不少见。
出题者、参赛者、编导还将“这个人虽然70岁了,但看上去不觉老”中的“觉”也错写成“搁”了,犯了同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