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何人不起故园情――苏州阊门小记

2017-08-31 00:00:00    作者:居述明    来源:今日高邮

山塘街的东首,跨街立一仿古牌楼,勒康熙帝御制联,“山光茂苑来书几,柳色金阊入画图——路接阊阖”。牌楼正面也有一联,“白堤宦迹诗中遇,绿水人家画里看—— 山塘胜迹”, 为清人吴云所制。

穿牌楼,路折西北,隐现一城楼,想必就是阊门了。欣然步,高大威伟的城楼兀立眼前。

阊门,相传为伍子胥所建,数历兵燹,屡次重修。1958年,城砖被拆下砌高炉炼铁,说是城砖耐得高温,无知至极。目前所见,为2006年重建,仿金门罗马式。中门行车,左右设二拱门,为人行道。城门正上方嵌石刻“阊门”城额,字迹苍劲浑朴。城楼两层,重檐歇山,雄伟崇隆。

城门东侧,立有“阊门遗址”石碑。前面被蓝色玻璃钢瓦所围,不知建什么,有渣土车进进出出,路面坑洼。城垣上杂木葱茏,不时有红色的构树果子扑到脚边。悻而返。西侧是一块绿地,树荫片片,旁边竖着几块招揽的牌子,书“瓦工”“油漆工”等。几位民工散落其间,玩扑克消遣,或玩手机,有的干脆铺一纸板,侧身小睡。本欲登楼一观,左右皆奈何寻路不得,只好作罢。

乡人称酣然入梦为“上苏州”。老人言:先祖自苏州阊门迁移至此。史载明洪武年间,确有大规模移民事,寥寥数笔,语焉不详。据考,朱元璋兵围苏州城,张士诚拼死不降(其人曾在高邮称王),后城破被俘,自缢而死。太祖龙颜不悦,遂将苏州数十万众遣散江淮。江淮历经战火,人口凋敝,加之水患严重,田地荒芜,迁移人口,当属治国之策。只是苦了我等的先祖(抑或没有我的先人)了。

又据曹树基等专家推算,明初从江南迁至江北的人口,约40万众,并不全是苏州人。阊门自古就是江南名码头,水运便捷,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称为“五龙汇阊”。山塘街上有座白公祠,门联即是“五水汇阊门千年仍咏江南好,一堤连虎阜百姓犹思白傅贤”。当年的阊门可以说是贯通内外。被迁之民,如流水般聚集于此,又被这流水载往苏北各地,散枝开叶。阊门,便成其最后的江南记忆了。

阊门西侧名“北码头”,酒肆客栈林立。有木刻数面,录历代咏阊门诗文。

其唐寅《阊门即事》云: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极写阊门之盛。正如《石头记》缘起说明“正不知那石头上面记着何人何事?……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今繁华式微,翠袖三千早已散落成泥。只这新造的阊门,留与后人,发些慎终怀远的幽情。

北码头对岸即是阊门码头,过聚龙桥,便见得一座八角塔楼,三重攒尖。也是新造。四周八根丹漆抱柱,正门一联,“认祖归宗自古阊门来作证,寻亲访友从今杰阁涉登临”, 上横一匾“朝宗阁”。文字很通俗,出自制联名家林锡旦先生;书者顿志伟先生。均是吴地人杰吧。

阁前一树一碑,曰:“思乡树”“洪武迁徙碑”。如今,各地景点多附会之物,此地也不能免俗。但见一苍苍老者,正碑前凝视,寻根?亦不知寻着“根”未?

日近中天,阁前河水缓缓,碎碎金波,三三两两的游船乃有声。六百年前的离乡别土之恨,嬉闹声里已无一丝半缕。记得李太白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知这“何人”还有何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