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家具的变迁

2018-12-25 14:21:40    作者:秦一义    来源:今日高邮

改革开放四十年,说变化,哪儿都有,单是普通农家里的家具,就可以说上一大堆。

我家吧,原先有几只陶缸,用来盛水、装粮;还有几只泥瓮,用来盛被窝蚊帐衣帽等。分田到户时,自家种粮自家收,除了卖一部分给国家,其余的作为家人的口粮,缸装不下,又用泥瓮子装。

泥瓮子不花钱买,农家老人都会做。我也做过。搅和了烂泥,用收的新稻草,一把把地和烂泥糅合,变成一条条泥草腰子,将泥草腰子一圈圈地向上加叠,成陶缸的形状,晾干后就是一个坚固的泥瓮子,装粮、装衣物,装啥都行,只要是干货。

泥瓮子可用,但管不住老鼠的嘴。老鼠常常入瓮偷吃粮食,乱咬衣物,搞得人心烦。如何入瓮?一是地道战,从地底下打洞,钻入泥瓮的底部,进行偷袭;二是在泥瓮的背面即人的目力达不到的地方,凿壁进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乡开了爿水泥制品厂,造船,生产猪圈板、水泥大柜板等。有水泥大柜就不会再受老鼠的气了。带着美好的憧憬,我咬咬牙,花40元钱,买了一台水泥大柜。撤了原来木板搭的“神案”,将水泥柜稳稳地安放在神案处,放上香炉烛台。水泥柜就被恭敬地尊为“老爷柜”。

水泥柜里放粮食、放衣物,真的管住了老鼠的嘴,任凭老鼠夜里哭爹喊娘,就是进不去。

那时农家,谁家没有水泥柜?

随着房屋的几经翻建,从茅舍、斗子墙到实砖硬山尖,平房、楼房错落有致,一座座、一排排;大屋是大屋,灶间是灶间;路是路,街是街。新农村,新农舍,全然已从丑小鸭嬗变成白天鹅了。

好马配好鞍。土不拉叽的水泥柜,不受农家人待见了。一块块拆下来,做码头,填河坎。但我家人舍不得舍弃它,安排到放杂物的小屋里,重新给了它一个合适的位置,继续装粮食、化肥袋等杂物。如今,它的肚子里依然是饱饱的。

杨树等杂树打的大床、大柜等家具,主人感念它们,但新房屋再也容不下它们了,它们为家人服务的历史使命结束了,就被逐渐淘汰了。新旧更替,几年工夫,家里陆续添置了新家具,大床、大橱、条台,件件实木,式样新潮。

如今的农家人和城里人一样洋气,单看三门橱里的摆放,有的卧着,有的挂着……完全没有以前的土气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