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故事

2019-06-04 19:51:11    作者:□ 卢长琴    来源:今日高邮

朱石夫老师是我高一的班主任,我们是他在界中带的最后一个班。之后因人事调动,他举家南迁,一别就是三十年。日前我的一篇参赛文章引起他的关注,他积极为我转发拉票,帮我增加阅读量,一来二去话就多起来。今晚他主动跟我谈起他的一个心结。

朱门三代教书育人,朱老师爷爷、爸爸都是老师。1955年,由于自然灾害,朱家父子曾一度逃荒至芜湖南陵。朱父谙习柳体,一路鬻文卖字,沿沙石堤行走,想寻一处寺庙栖身,无奈有违寺规,即求得下下签者不被收留。朱父只好拖着年幼的朱石夫弃庙又走,一路忍饥挨饿。文人面薄,哪好意思张口行乞,实在饿得不行,就喝水充饥。途经一小山村,朱父又不幸患上急性肠胃病,真是雪上加霜,走投无路啊!狼狈不堪时,得遇“六户人家”生产队的乡村医生慷慨收留并及时予以救治。休养调理七八天时间,除了治愈朱父的病,同时又接济了他们窘迫的生活,使得他们走出困境,重返高邮。

浅草之上,光阴的黑马慢慢走过,慢到一个人的泪水不敢轻易流下来。春华秋实,知恩图报嘛!五十年后,朱父已年迈失察,朱老师仅凭幼年模糊的记忆去芜湖一次次走访当年的恩公,多次寻找未果。前年,在芜湖农业委员会被安庆的一户有同样救助经历的老奶奶误认。原因是:她昔日也曾救过盐城的三个小孩,至今却杳无音讯,这令她很伤感。朱老师权当自己是其中之一,善待了她。去年11月他又去南陵,在芜湖市地名办公室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六户人家”生产队,并见到了恩公。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仍为人看病,且医务记录井井有条,69本诊历,每本91页,一页一个病人,他从医几十年救治过许多人。老人说,当年确曾碰到一个身患肠胃炎的外乡人,只是记不清当年才八九岁,还是小孩子的朱老师了。

故事讲到这,风轻云淡。朱老师长时间沉默……手机的这一端,我轻缓地闭上双眼,把灵魂中的某种东西埋进心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