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要闻
冲刺千亿 我们豪情满怀

2010-01-11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写在市人大十三届三次、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之前

2009年,我市预计完成全部工业产值773亿元,增长3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3.1亿元,增长28.4%。刚刚闭幕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响亮提出: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产值和规模工业产值分别增长30%和35%,即全部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600亿元,高邮的工业经济将从眺望千亿实现今年冲刺千亿的目标。

众所周知,一场危机大考,让处于加速奔跑中的高邮工业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产业制造成本上升,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新兴产业刚刚孵出,如何“壮苗”;转型升级的能力缺乏,使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知到发展“天花板”的阻力……要实现工业产值千亿的“撑竿跳”,寻找发展的新的推力已经时不我待。

转型升级驱动 为工业经济发展装上强力引擎

市委书记丁一在市委九届九次全委会上指出,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激发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的活力,始终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加快集聚一批集群产业,发展一批先进产能,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具有高邮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转型升级驱动”,用一个比喻可以让我们理解它区别于传统意义的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如果我们把工业经济的发展比喻成航行的大船,投资拉动好比是人力拉纤,而转型升级驱动则好比给大船装上了发动机。经济学家以数字形容了转型升级驱动的“魔力”,一般投资拉动型经济投入产出比只有1:2左右,而转型升级驱动可以实现惊人的1:50以上。一个机遇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后危机时代就是发展转型升级的最佳机遇期。

产业转型升级要扬弃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要与科技创新同步,与产业集群培育同步。反思近年来的高邮工业经济,遭遇金融危机当头一击的首先是传统产业,如何使对全市规模以上贡献率高达2/3的8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强身健体、精彩转型?市经贸局局长杨向东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产业革命再创新”链条的扩充式运转过程,是扬弃传统产业落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一些传统产业尽管失去吸引力,但通过转型升级可以创造新的竞争力。电线电缆产业是我市一传统产业,但通过近年的“调高、调优、升级”,以曙光、广源、赛德、光明、华能等电线电缆企业为龙头,加快开发超高压、特高压特种及专用(复合)电缆新产品,跟踪超导电缆等高新技术电缆,将产业链向高性能电缆、高端电缆附件、智能电表、智能电网传感器延伸,这个传统产业马上变身为创新型经济。再则,机电设备产业做专做精石整机、液压机械、水力机械、新型环保机械和包装机械等,并逐步实现由小型化向大型化、单功能向多功能的升级。另外,我市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电、新光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顺大公司多晶硅铸锭、破方切片项目,华富公司高效无镉动力铅蓄电池项目、LED应用及器材封装、纳米陶极荧光灯等项目以及生物质固型炭综合利用项目等将悄然成为高邮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驱动的新代言人,并走到时代发展的前沿。

由此看来,我们明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实现传统产业的“高级化”——高端(高科技)、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现有产业结构将释放出新的生产力。据了解,2010年,我市机电设备、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照明器具、太阳能光伏、食品加工、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质等8大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的提升,产值规模可分别达到150亿元、120亿元、120亿元、110亿元、80亿元、45亿元、20亿元和2亿元,8大优势特色产业可实现产值647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4%以上,比2009年有明显提高。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传统产业的“升级版”,更是“产业创造”的创新。今年将处于后危机时代,高邮将对产业结构进行刚性调整,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转型越早,升级越快,就越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重大项目亮丽出列 成为工业发展永续支撑

市委书记丁一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指出,争先进位、创新发展,重大项目是支撑;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促进投入总量大扩张、产业结构大调整、载体功能大提升。市长夏正祥在全委会上指出,区域经济的竞争就是工业经济的竞争,工业经济的竞争就是重大项目的竞争。抓重大项目是实现“争先进位、三年倍增”的“牛鼻子”。

重大项目建设,是工业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永续支撑,高邮已经超前领悟并自觉实践。近几年来,我市矢志不渝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去年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40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5000万元至亿元项目65个,10亿元以上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与周边以及苏北县市相比,我市亿元以上项目偏少,20亿以上、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还是空白,现有的增长点已不能满足来年发展的需要。如何充分发挥工业重大项目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带动和支撑作用?市发改委、经贸局、科技局、国土局、招商局等部门负责人纷纷表示,将分别包装一批投资体量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引导重点企业围绕新品开发、提质扩产和产业链前延后伸,滚动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全年包装50个以上亿元项目向上争取、对外招商。

为推进亿元以上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竣工、快产出。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市领导、部门挂钩捆绑制度,定期督查推进、强化跟踪服务。凡是10亿元以上、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都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主抓;亿元以上项目都由市领导亲自抓,一抓到底,必保必成。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园区、乡镇、有关部门党政主要领导“AB”角工作制和“2/3”工作法,充分发挥10个招商分局的作用,加快主攻与我市产业相关联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引进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其中超10亿元工业项目2个。据市发改委主任赵广华介绍,目前,华美丙纶纤维、康拜环保复合板材、柳市工业园等在手项目正快速推进;顺大多晶硅铸锭、兴益电动机械、远望船舶机械、康宝电器、九叶光电、金宝无氧铜材等重点亿元项目将按计划如期实现竣工投产;秦邮特种金属材料、均英电子电脑配件、江峰发电机、赛德电气公司核电站用特种电缆等项目正如期实施推进。据了解,目前全市可以开工建设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近1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20个以上。

园区是承载重大项目建设的平台,如何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对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的贡献率?全委会明确提出,市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旗、火车头、主板块、第一增长极,要按照“一年突变、两年大变、三年巨变”的总体要求,着力对现有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对现有设施进行配套提档、对现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要加快市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产业园区的建设,切实提高对项目建设的承载能力,同时积极探索推行“飞地开发”模式,鼓励乡镇把更多的重大项目引到市重点园区来。副市长、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徐永宝介绍说,市经济开发区将重点建设以特种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全年力争达到15万平方米,全年用于园区配套设备建设资金不少于3亿元;菱塘光电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万兆良表示,菱塘光电产业园将重点打造以太阳能光伏、LED、智能电网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群,努力在新光源、新能源产业集聚上取得突破,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要达1亿元;城南经济新区党工委书记潘建奇说,城南经济新区重点建设以新型纤维、绿色食品开发工业区为重要内容的科技创业园,基础设施投入要达到1.5亿元。

重大项目、园区建设将使高邮赢得区域发展的新优势,捕捉到产业转移的机遇,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 再造工业发展竞争核心力

市委书记丁一在九届九次全委会上指出,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争先进位、创新发展新优势,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的核心要求。

多年来,高邮产业经济始终有一种绕不开的困惑:做企业容易,做“长寿企业”不容易;做几百万、几千万规模容易,做亿元、1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不容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形的“宿命”,归根结底,停止科技创新,就不能涅重生。企业停止创新,就不能做出一个“长寿企业”来。

一位研究江苏区域经济的专家,将产生科技创新推动力归结到三股动力上:在乡镇经济主导的时代,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在开放型经济主导的时代,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外企;在创新型经济主导的时代,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三股动力,主体都是企业。2009年,我市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8项,其中资金扶持类项目24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7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40.1%;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扬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总数达26家;宏远公司成为江苏省首批创新型企业,华富公司建成扬州市首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华美公司“过滤用高吸附性聚丙稀裂纹纤维”项目,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获得150万元无偿资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结果。

经济危机过后必然产生具有新技术革命意义上的技术创新,需要技术创新支持新的增长周期。市全委会提出,以实施科技创新“8631”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人才智力集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一系列科技创新制度,将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创新土壤”。市科技局局长詹惜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制度保障是多元化的。一个地方的科技创新搞得好不好,就要看有没有很多具备科研能力的科研院所源源不断地提供实验成果、创新成果;就要看有没有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就要看能不能吸引众多国外、国内高层次人才;就要看有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委会报告中对此都有最好的诠释。今年将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5名,急需专业技术人才150名;推进100家重点企业与100家高校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围绕落实6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组织“科技结亲”活动;全面启动实施知识产权“十百千”工程,为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试点市创建验收奠定基础,同时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除了制度和科技创新平台的保障外,人们常说“什么要素都缺,但最缺的是企业家的素质”。企业家一旦停止创新,就不再是企业家,只是个经营者。今年我市将竭力打造一支企业家队伍,以不断加强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的能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将发挥主力军作用,引导科技创新方向、营造创新风气、培育创新土壤,使科技创新形成一个具有高邮特色并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争先进位、创新发展、冲刺千亿,是市委九届九次全委会奏响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强音,也是所有与会人员的一致共识,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业经济冲刺千亿的目标一定能实现,高邮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