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7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本报讯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材,大型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近日在我市公映。5日晚7时,记者在北海影城同众多观众一起重温了焦裕禄同志当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再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涤。党员郭胜益对记者说,20多年前焦裕禄的事迹随着电影《焦裕禄》的上映曾经打动我们的心,他的光辉形象也深深烙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里。20多年后的今天,观看《永远的焦裕禄》电影纪录片,我们仍然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感动与震撼。尽管社会和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焦裕禄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纪录片以一桌一椅一壶茶水拉开了焦裕禄同志人生片段的序幕。
焦裕禄同志踏上兰考土地,看到火车站的喧嚣是为运载逃荒的难民,辽阔的土地上只剩下荒芜苍凉,群众的眼睛里唯有绝望悲伤……那一刻,焦裕禄心碎了,他发誓,一定要把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兰考建设成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人间天堂。从那时起,兰考的土地上开始印满焦裕禄的足迹。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时,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交加时,他率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宝贵经验集中起来,播撒在兰考的大地上。老农的献策让棵棵梧桐树在风沙中挺立,翻淤盖沙使盐碱地绿草茵茵……他将群众的智慧转化为战胜灾害的武器,带领兰考人民与困难斗争。
被病魔缠身八个月后,焦裕禄在逼迫之下,去医院就医。病榻上,焦裕禄牵挂的是兰考的灾情,不舍的是兰考的群众。他临终前对组织的唯一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是怎样的深情?这是怎样的牵挂?这是怎样的热爱!“纪录片”在观众的眼泪和赞叹声中结束。
琵琶社区居民董学海带着上大学的儿子一起来看纪录片。他说,小孩子不一定了解焦裕禄的事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总要有一种精神得以传承,焦裕禄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以及下一代前行。机关干部祁先生说,当干部为了什么,身后应当留些什么?这是一个历久弥新、常说常新的话题,这个话题,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理解,不同岗位有不同岗位的说法。焦裕禄是一座永留史册与人民心间的丰碑。机关干部陈先生说,焦裕禄精神为什么经历了50多年后,仍然令人感动和震撼,这是因为他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忧;在于他深入群众、广集民智;在于他春风化雨,敢于担当,并喊出“是男人就上”的朴实豪言壮语。
一幕幕感人至深,一幕幕催人泪下。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实求真,“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