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1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近年来,我市刮起了一股“环保风暴”,在这场“风暴”中,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关停了,再也不会产生污染源,但已经受污的土壤颜色同正常土壤已经明显不一样,对于人多地少、土地负载率较高的我市来说,每一寸安全而健康的土地就显得倍加珍贵。给“大地疗伤”,治理土壤污染已是刻不容缓。
补上“净土意识”这一课
创建国家生态市,让高邮的天更蓝、水更清、岸更绿,我市以壮士断腕的气概,以“四个决不能”胆识,相继强制关闭了一批污染企业、涉铅企业。但记者发现,尽管这些企业已经关闭,厂房空空如也,但剩下的设备、罐体内依旧有残留的化学物质,气味依旧刺鼻。有关人士建议,有关乡镇、部门要对这些关闭企业的后继处理加大督查整治力度,彻底根除污染源。
据环保人士介绍,污染企业关闭后,腾出的曾被污染过的土地,必须经过修复才能重新使用。然而,土壤修复并非易事。一节一号电池就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农用价值,有些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壤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够恢复原来的生态。因此,有专家呼吁,必须强化土壤保护意识,、给全社会补上“净土意识”这一课。
修复很难 再难也要修复
高邮造纸厂多年前已经关闭,但遗留下的黑液塘却给高邮人以惨痛的教训。整治黑液塘,并对周边生态进行修复是一件很难的事。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投入4500多万元最终摘除了这颗埋藏在“清水走廊”里的定时炸弹,并对黑液塘周边生态进行修复。经过努力,目前黑液塘得以根治,周边植被也得到恢复,水清了,岸绿了,周边环境美了。黑液塘的整治为我们进行土壤修复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黑液塘”虽彻底根治了,但却是政府“买单”。依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工业企业关闭或搬迁后,必须把被污染的土壤治理恢复好,但在实际操作中,责任却很难落实。被关闭企业认为,一关就没他的事,要他拿出钱为土壤治理“买单”,就更难了。即使有些企业以前赚了不少钱,他们也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有的甚至“走人”。目前,在土壤治理相关政策、标准、技术和资金机制等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的情况下,有关人士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牵头,进一步加大“谁污染谁治理”的执法力度,迫使这些企业“自扫门前雪”,在治理过程中,要给这些企业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同时要积极探索引入“谁受益谁治理”的机制,以多元化的投资,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彻底改变“企业污染”,“政府买单治理”的尴尬局面,同时,业内人士还建议,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分担比例,建立“环保基金制度”,当责任主体无力承担相关治理费用时,“环保基金”就用来支付整治修复费用,同时,要提起诉讼,向那些责任主体追索其所支付的修复费用。
环保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造福人类的系统工程,给“大地疗伤”比关停更需要痛下决心。今年,我市要创成国家生态市,要做的环保工作还很多,我们只有在加大整治执法力度、制度创新、机制突破上做好文章,既刮“环保风暴”,又给“大地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