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综合新闻
借“蒲学”东风 提升高邮邮驿文化品位

2005-09-27 00:00:00    作者:韩粉琴文 陆学智摄    来源:今日高邮

“长《红楼》,短《聊斋》”,《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蒲学”研究也成为“红学”之后的又一热门课题。26、27日,在邮召开的中国邮驿发展史研究暨全国第三届蒲松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及山东、河南、北京、武汉等地的4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共提交论文30多篇,就“蒲学”和中国邮驿发展史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与会专家还就如何让蒲松龄这样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与盂城驿有机联系起来,借“蒲学”东风,提升邮驿文化品位,向我市提出宝贵意见。
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世硕先生是“蒲学”界的权威。他说,康熙十年,蒲松龄作为高邮知州孙蕙的幕宾,帮孙处理公私信函文件,在盂城驿“工作”过。2002年,袁世硕专程来邮,参观盂城驿。他对我市完好保存着世界规模最大的古驿站表示由衷的谢意,并希望将“蒲学”研究与邮文化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牛津大学博士、美国波摩纳学院教授、亚洲语言文学系白亚仁先生借到中国休假之机,特意从北京赶到高邮参加“蒲学”研讨会。他是地道的英国人,但从70年代末就开始蒲松龄研究,说得一口流利标准的汉语。白教授说他不仅早就知道蒲松龄与高邮的渊源,还知道高邮有个汪曾祺,由汪曾祺的文章而向往高邮的风情,这次高邮之行也算圆了一个心愿。他鼓励高邮的文化人士深入挖掘邮驿史料,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邮文化做得更好。
南京博物馆馆长金实秋等也对我市文化界如何研究邮驿文化、充实“蒲学”研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