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部门专栏 > 水利局
见证高邮水利40年

2018-12-21 15:02:30    作者:杨卫锋 郭兴荣 / 文 朱仁权 / 摄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市地处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西缘,淮河入江水道、京杭大运河与城市仅一堤之隔。历史上,高邮境内水患频发,民众终日为水灾惶惶不安。新中国成立后,高邮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因势利导,疏堵结合,战天斗地,使秦邮大地焕发新的生机。改革开放以来,高邮水利更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水利投入逐年递增,治水方略不断完善,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惠及广大百姓,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和支撑。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高邮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防洪水利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市水利局原局长杨春淋是高邮水利事业的经历者、参与者、实践者,他告诉记者,1950年起,高邮组织3万多人对里运河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并堵闭六道通湖港口,将高邮湖与大运河进行隔绝,大大减轻了洪水对运河堤的威胁。1956年至1959年,高邮又组织治水大军,先后拓宽整治高邮城至界首、高邮城至江都新运河堤,形成现在的“两河三堤”,彻底实现河湖分离,进一步根除洪水泛滥隐患。上游洪水威胁的解除,为高邮农村大力推行“沤改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稻麦两季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水利建设都是靠肩挑背扛,每年秋收秋种后的农闲时间,县、乡、村都要下达“挑工”任务,效率低下不说,人也特别辛苦。市水利局原副局长王之义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踩大车、挑河工,是当时每个男劳力的硬活,没有一个能逃脱的。抗旱排涝风车人踩,开河挖沟人山人海,是农村的一道风景……”

“改革开放后,高邮水利事业迎来新的春天。”杨春淋说,这一时期,高邮主要围绕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目标,大力推进区域治理,实施治水改土工程和农村骨干性水系建设工程,先后开挖了东平河、横泾河、新六安河、南关大沟等骨干河道,建成了灌溉干支渠骨干渠系,初步解决了各地农田旱涝保收问题。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高邮水利工作仍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但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这一时期,高邮先后兴建了高邮运东船闸、运西船闸,结束了运东、运西不通水运的历史;对淮扬公路临城段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南关灌区推行计量灌溉、按方收费试点等。同时,高邮以节约水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水利技术研究和试验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被水利部表彰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县级首批科技兴水市”和“全国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杨春淋深有感触地说:“这些荣誉凝聚着高邮水利人的心血和汗水,奠定了高邮在江苏省乃至全国水利史上的重要位置。”

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经过1991年特大水灾后,我市以抗洪保安全、抗旱保水源、抗灾保发展为中心,全面拉开了河湖堤防达标建设,开通了入江水道湖滨圩,加固了湖西圩堤等骨干性流域工程,并完成了南澄子河、第三沟、张叶沟、第二沟、小泾沟、长林沟等河道的拓浚整治工程,并在农村实行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治理,把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重大项目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进入新世纪,高邮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性的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先后启动实施了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里下河水源调整高邮灌区调整工程、吸血虫病北移扩散防护工程施工Ⅰ标(高邮段)、沿运闸洞漏水处理工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新民滩切滩、湖西大圩加固、运河西堤加固、防汛道路、高邮湖控制线漫水闸拆建等流域性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向阳河整治工程、横泾河整治工程;高邮市新港漫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北澄子河上段区域治理工程等一大批流域性、区域性省、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市民生水利建设水平。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近 26.5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支持资金18亿元。

“2003年大水,里下河地区水情严峻,降雨总量不亚于1991年,灾情却明显轻于1991年。那是因为1991年后,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圩口治理力度,抗洪能力有所提高。”王之义在有关文章中介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不仅是国家南水北调源头工程,也是我市东部圩区生存发展的命脉工程。该工程在我市境内新开的三阳河,对东部圩区改善灌溉条件、提高防洪能力、改善运输条件、修复湿地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使高邮湖防洪大堤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昔日的洪水走廊变成了安全通道。目前,我市湖西地区基本达到高邮湖水位9.5米不出险、里下河骨干河道行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城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

“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这一时期我市主要实施了‘三大战役’。”市水利局副局长李江安介绍说,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是新时期我市农村水利建设的一场最为重要的战役。期间,我市累计投入3.26亿元,将节水增效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产交通相结合、与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灌区管理改革相结合,建成了一大批灌得上、行得畅的“高速水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平均每年节约用水6500万立方米以上,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增产粮食1200万公斤。与此同时,全面实行集水期灌制度,为全省节约用水和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相关经验被省、国家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的全面实施是我市农村水利建设的第二场战役。为全面推广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村环境“五位一体”管护模式,市水利部门以健康河流、生态水乡为建设目标,结合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等项目,不断加大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力度,近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基本实现了农村河道疏浚全覆盖,农村河道也实现了从单一性保洁向农村环境综合管护转型。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防洪排涝工程标准,我市按照“科学防洪、效益防洪”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圩口划分,提高圩区的挡涝防洪能力,先后投资4.8亿元,实施完成了多个跨年度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增千亿斤粮食等项目,打响了农村水利建设的第三场战役。

目前,我市已初步实现了“功能健全、科技领先”的农村水利现代化目标。特别是经过几轮灌区改造,不仅使我市变用水大户一跃成为全国节水强市,而且还初步实现了工程景观化、环境生态化、管理信息化,同时也促进了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与美化。界首、车逻、卸甲、送桥、菱塘等地农忙时节用水难、难用水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彻底打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水务一体化拉开城河治理战幕

随着高邮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水务成为制约全市水利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过去的城市水务分别由建设、城管、水利等多个部门共管,造成规划不协调、建设不同步、调度不统一、责任分不清。”市水利局副局长顾宏告诉记者,为改变这一状况,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高邮市水务局,把原水利、城管、规划、建设等部门行使的管水职能合而为一。

2005年4月,高邮水务一体化正式启动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海潮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已由过去的5万吨/日扩至6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一期出水由国家一级B标准提升至一级A标准,总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

与此同时,我市结合区域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启动城河治理工程。2010年,北澄子河治理工程拉开了我市中小河流治理的序幕。该项目包括大小淖河、东门大沟、马饮塘河、大寨河等四条河道的整治,共疏浚河道6310米,拆建两岸挡墙6854米,拆建圩口闸一座,拆建桥梁两座,使河道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

近年来,市水利局又结合“四城同创”目标,掀起了新一轮城河治理热潮。继完成市河、东门大沟、南海子河等活水工程后,又对腰圩河、新沟河、新华河、玉带河、大寨河等城郊结合部和老城区河道展开综合整治。同时,改变过去以钢筋混凝土护底、护岸的做法,注重采用生态木桩护岸与河底清淤、沿岸管网截污等相结合的模式,对相关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不仅增强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而且大大改善了邮城水生态环境。特别是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对东部新城生态水系规划调整后,进一步明确了东区未来“五纵五横一斜三湖”的水系格局,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

提起城河整治成果,市水利局城排处负责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整治后河道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恢复了原来的功能,还对河道两岸进行了绿化、靓化,建设亲水平台,将一条条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现在的生态河,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目前,市水利局正结合“河长制”工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263”专项行动等,大力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河道驳岸绿化等多项工程,使我市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以及水生态、水文化利用等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水务一体化后,水利部门主动探索以水养水的改革之路,积极争取上级科技与资金的支持,从而减轻了高邮人民的治水负担,带来了很多实惠,这是有目共睹的。”上级水利部门领导这样评价说。

多项试点改革助力水利现代化

“十二五”以来,高邮因多年积累的水利建设成就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连续被省、国家水利部门列为水利现代化试点项目县市,高邮水利也因此进入快速发展期。

据市水利局局长潘玉华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市全面启动各项水利试点改革,稳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省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省法治水利示范点建设等多项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了水利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在诸多试点改革中,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丰硕、意义最为重大。在推进过程中,我市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同时积极引导各地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全面实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登记与发证制度,不仅有效提升了农民用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相关做法和经验被《农民日报》、《新华日报》、人民网、《江苏经济报》等省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报道、转载,大大提高了高邮水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面推开,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实现了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目前,我们村已经基本实现了计量供水,与水价改革之前相比,农田用水成本由先前的80-100元/亩,下降到现在的60-70元/亩。”三垛镇耿庭村农民用水户协会秘书长张德宏介绍说,耿庭村结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新建了6座灌溉泵站并配套了低压管道工程,受益农田800亩,平均每亩节水在50立方米至80立方米左右。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方面,近年来,水利部门围绕打造“水韵邮城”的目标,大力实施“清水活水、不淹不涝”重点工程,严格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打造了一张张靓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名片,形成了“一河一城、二廊三区、五景多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此外,市水利部门还结合省生态大走廊建设要求,制订了《高邮湖退圩还湖规划》并通过省政府审查。结合退圩还湖规划,我市还将建成高邮湖、清水潭、龙虬庄、神居山等生态中心,保护涵养界首芦苇荡湿地、渌洋湖湿地、三阳河清水廊道,建设盐河生态风光带、状元湖生态休闲湿地公园,形成区域性生态绿岛。日前,我市已通过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验收。

在省法治水利示范点建设方面,市水利局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民生水利、创新水利社会管理的要求,先后起草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高邮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高邮市河道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出台了“河长制”“确权划界”“城市防洪排涝”等重点领域工作实施意见;编制了《高邮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高邮市地下水压采方案》等系列规划,并经过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水法规体系建设。同时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不断强化水功能区、饮用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工作,并将用水大户全部接入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近三年来,高邮水资源管理考核连续在扬州市各县(市、区)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高邮水利取得了巨大成就:机械代替人工、人海战术建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新材料被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水利功能多样化得到充分体现;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走上了规范化、信息化、法制化轨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相信未来的高邮水利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