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史海钩沉
说说魏源那些事

2018-12-23 15:42:51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在蝶园广场,有一座魏源的半身浮雕像,雕像上简要地介绍了他的生平政绩。1990年版《高邮县志》亦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似乎无须撰文赘言。近览有关史料、资料,觉得有必要对这位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的生平事迹、政绩进行梳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位卓越非凡的高邮知州那些事。

★出身望族 以诗文“名满京师”

乾隆五十八年(1794),湖南省邵阳一家名门望族,一个男娃呱呱落地,其母回想起前一天晚上的梦,一位老人手持巨笔和鲜花向自己走来,这不正是预示着小生命的一个美好未来吗?

魏源曾祖父魏大公是国子监生,曾因为全郡缴纳了一年的饷银而扬名远近。祖父魏志顺传其家风,亦有善举,倾全部家产代全县缴纳饷银,平息了百姓不堪重负、民情激愤的事端。义举美誉却导致家道中落,生活拮据,靠母日夜纺织糊口。魏源七岁,师从当地鸿儒、其伯父魏辅邦,受到严厉教育,大有长进。九岁,他参加童生考试(唱名应对),由主考县令出上联,考生对出下联。县令指着一个茶杯中“太极图”出题:“杯中含太极”,魏源立即应答:“腹内孕乾坤”,从此一鸣惊人。十四岁时,只身随父魏邦鲁在江苏的任所继续攻读,以求上进。

后来,魏源到达京城,拜师结友,谈古论今,研讨学问,诗兴大发,并以诗集《北道集》赢得了能文善诗的美名,一时间竟“名满京师”。“君今甫二十,出语如有神”的点赞接踵而至。魏源虚怀若谷,自己总结了作诗的体会,贵在“厚”(厚积薄发)、“真”(真情流露)、“重”(内涵丰富),对诗作传世与否毫不介意。其实,当时他的影响已超出了文人挚友圈,京城中一度有这样的顺口溜:“记不清,问默泽(魏源的字);记不全,问魏源。”便是佐证。

★锲而不舍 教学相长美名扬

奋发图强,锲而不舍,努力上进是魏源的人生信条。嘉庆十三年(1808),魏源参加邵阳县试,一举考中秀才,从此,热衷于陆象山、王阳明的宋明理学及有关历史的研究。两年后,在秀才岁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廪生”资格。之后,他在家乡设馆授徒,名闻益广,学子接踵,时仅18岁,他一边专心授徒,一边潜心孔孟,先后著成《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孟子年表考》及大量诗文,抒发他从理学家转而为文学家的愿景,也流露了凄苦寂寞的情怀。

嘉庆十八年(1813),魏源在省学政的选优考试中被录为“拔贡”,获得了朝考的资格。次年,他随父及友人北上京城。抵京后,他被当年主持邵阳秀才考试的学政李宗翰“延馆私邸”,成了李家的家庭教师。其时,他一边任教,一边忙里偷闲地追随京师大儒胡承珙治汉学,究《诗》义,并就《公羊》大义求教于当时名儒刘逢禄,受其今文经学的影响很深。与此同时,广泛结交林则徐、龚自珍等文友,经常聚会,把酒论文,抨击时政,并随老师胡承珙及好友林则徐参加享誉京城的“宣南诗社”等诗社活动。尽管他没有正式地列名诗社,但受益匪浅,既扬名京城,又为日后在文学、历史以至研究政治、经济等方面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遨游四方 激扬文字抒情怀

1816年冬,因父亲工作变动和个人心绪的原因,魏源开始了他“入室纷书册,出门耽山石”的人生新历程,即在住处继续攻读众多经史典籍,出外则迈开脚步,浏览河山,遨游四方。连续四五年的游历,更使他感慨祖国之美,亦对国情民情了解更深,他在阅读当朝社会一部大书,北京、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南、江西、江苏、山东等地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魏源一路览胜,一路吟哦。他一路留下的近百首诗作,充满了年轻诗人的豪情、抱负,并根据各名山大川的特点,抒发他独到的见地和狂放的情怀。他写湘山“近水山倒青,湘山青独活。无云翠濛濛,烟村尽如泼”,给人以奇意美感和身临其境的愉悦。他写华山之高,诗云“行到未是尊,直穷空际始无垠”“被发骑麟看大荒,我与元气谁久长”,浓郁的浪漫情愫表明作者要与华山一比高下了!魏源作诗的手法有罗曼蒂克幻想,有新奇的比喻,有铺张的排比,更有天马行空的夸张。他写月亮与人间,“月兮月兮劝汝一杯酒,安得广寒宫里一牵手。月中仙人笑回头,视如大地同一浮。汝言桂树修玉斧,谁知大地河山影万古……”人、仙交往,天地合一,耐人寻味。

魏源写诗,不只是尽情沉耽于秀水奇石之间,更多的是借景抒怀,讽喻世事,流露了他的爱憎好恶和理念观点。“人间局促不可游,不如乘云遨游九州。”他的一生追寻唐宋大家的履痕,对李杜更是顶礼膜拜,然而他又自诩道:“成都美酒醉千春,狂呼杜(陵)李(白)为宾主。”狂放得近于轻浮。不过,他的诗作与他后来写的海国图志相比,影响微乎其微。

★狂放不羁 直言不讳评群儒

如果说,魏源的诗作时而豪放飘逸,时而辛辣尖刻,只是寄寓字里行间,那么,他在攻读经史典籍,却公开对先秦诸子及后代大儒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实为罕见。

他指责《孟子》的问答“问其所不必问,答其所不必答”。认为孟子的言论“支离不可思议”,孟子的门徒也全是一些追逐名利、阿谀奉承之徒,“不知所学何道,所为何事”。魏源对朱熹进行了猛烈抨击,骂他不学无术,“未悟古本(指《大学》)分章之条理,而误分经传,加以移补”。还对陆九渊、王心学作了尖锐的批评,斥责王阳明“变圣学为异学”“启末流之弊”。即使对好友龚自珍的一些改革方案是“古今所未发”,在当朝不合时宜。笔者认为,古代文人有时狂放得让人不敢苟同,而魏源奉行“平生从不将人负、立论敢于同客违”,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人身攻击,学术上争鸣也是常态。至于相国穆彰阿看中魏源的才,想拉他进入“穆党”,甚至登门造访,遭到冷遇,这正表现了中国士大夫不畏权贵的铮铮骨气。

★身为幕僚 出谋划策显其能

魏源在中进士做官之前,有一段在贺长龄、陶澍幕中长达14年的幕僚生涯,这是他在政界的一种历练,获益匪浅。官场的幕僚制度使文人们抚慰了自己学以入仕的渴望,官员博得了爱才的美名,各得其所。多次科举不中而又过了而立之年的魏源无奈之下,成了主持江苏财政的贺长龄的幕僚。他为贺长龄做了两件事。一是代贺长龄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二是对漕运问题提出了详尽而周密的改革方案。魏源在《皇朝经世文编》一书的序言部分所讲的:“人积人之谓治,治相嬗成今古”意在知前人处理急务的办法的基础上,探求救治时务的良策。它的编成,是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最好体现。该书成了当时主张改革的进步人士所必读的参考书籍。

对于漕运问题,魏源是极力主张海运漕粮,以供应京城所需,但他认为如果河流通畅则河运易行,河运阻塞则以海运方便。后来实际情况,基本符合魏源的主张。它向世人昭示,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勇变通”“夷艰险”,只有去掉“人心之积剩”,才能“百废可举”。

魏源还当过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友,在协助抗击英军侵略时,提出过积极的策略和主张。有的史志云,是因为没有采纳魏源的建议,导致定海战役失利。此言差矣,在当时闭塞落后的中国,即使采用魏源的方案,仍然逃脱不了任人宰割的命运。

魏源做幕友或闲居在家,都坚持先行知后说,并身体力行。比如盐务官办,历朝如此。鲜为人知的是,他因家父病逝,“几乎身家荡尽”,迫于生计竟参与贩盐,获利颇丰,在扬州以其获利建好居宅“絜(洁)园”。虽不是豪宅,也让好友龚自珍羡煞。正因如此,他日后担任海州盐运运判时,扬正除弊,超额完成赋税,并各以20万白银支持两淮地区和高宝运河修堤,功莫大焉。

★十年为官 不图政绩只为民

从入仕为官的角度看,魏源是大器晚成。道光二十五年(1845),51岁的他才以三甲第93名赐予同进士出身。同年七月,他被分发到东台县任知县。上任后不久,就遇到民众阻止征粮,沸反盈天。有人劝他暂缓征粮,慎重行事。他不动声色,下令拘捕所有闹事者,震慑全县。原观望群众纷纷交粮。就在百姓战战兢兢地候望“新老爷”下一步动作时,他竟宣布释放所有被拘者,上演了一场“欲放故抓”的活剧,受到百姓爱戴。此外,他改建书院,整顿育婴堂,救济孤寡老幼等等,其善政不胜枚举。

此后,他经历了回到扬州家中守孝三年的岁月,再次为官时,已是兴化县知县。兴化县是出名的“锅底洼”,兴修水利、防灾抗洪成为第一等要务。因为每年秋汛时期,正值早稻收割。一年一度秋风劲,竟成了当地百姓灾难的信号。每到洪水扑来,高邮希望开坝放水,兴化则希望保坝保收。于是,保坝与开坝之争,魏源亲赴运堤率众抗洪,亲赴两江总督衙门击鼓告急,魏源伏在堤身痛哭、愿以身殉职,以至打破县属界限、十余万民众齐心抗洪,多日的昼夜辛劳,魏源两眼红肿,状如蟠桃等,好似一集集连续剧,波澜壮阔地演出,终于以保堤成功作为结局,以兴化等县秋粮大丰收划上了偌大惊叹。农民把这种稻称为“魏公稻”,类似高邮的“三十子”早稻。

咸丰元年(1851),魏源升任高邮知州。正当他想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扑下身子干一番事业时,无情的黄疸病向他袭来,令他全身皮肤蜡黄,痰多气短体虚,饮食十分困难。百姓为其祈祷,祝愿他早日康复。这年秋天,他身体康复,但元气大伤。闲时思忖,他在州衙住处(即老县府大楼东北角小院)吟诗:“官既支离已又病,待成新竹斫鱼竿。”尽管如此淡定,但他在邮主政期间,念念不忘的仍是“水国”治理大事。就在他登上新修的文游台环顾四野的的时候,明白无误地表达临政莅事者的心态和关注民生的情结:“登临不独贪春色,要看千家雨后田”“何事终年最系情,晴多望雨雨祈晴”。他的牵挂和企求换来了他主政三年的风调雨顺,成了他的乐事。

魏源在邮期间,创建文台学院,举办临泽惜字社义学,发起捐资助学,募得白银8.2万两,以兴儒学,以至传说砍掉奎楼附近大槐树,以规劝常在树下嬉戏、不思进取的学子好学上进,力图功名,以续文脉。这位在任高邮知州前、任职中、卸任后多次住在邮城,临政莅事,不图政绩只为民的魏源在邮留下了有形或无形的“去思碑”。

★高瞻远瞩 放眼世界第一人

魏源一生著作颇丰,计700万字,有《圣武记》《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而他著的《海国图志》则是压轴之作,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侵略者的炮声激发了魏源为国效力的热情,也开启了他写《海国图志》的心扉。在闭塞的中国,为官的不知英吉利在何方的时候,他就以审问英军俘虏的记录,并参考其他资料,写成了《英吉利小记》,这便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英国情况的文章。

《海国图志》问世,离不开好友林则徐。他提供的组织、翻译、收辑的一书《四洲志》及派人描摹洋船洋炮图,都交给了魏源,希望其扩编完善。魏源欣然接受。1842年,他竭尽心力,在扬州絜园完成了《海国图志》50卷编纂工作,同时,又撰写了40万字的《圣武记》。此后十年,《海国图志》不断扩充,直到1853年,魏源在高邮州衙内,终于完成了100卷90万字的《海国图志》,并作序,书写了高邮人文历史上非常精彩的华章。他能在“衙斋少地得天宽,亭畔疏花丑石安”的州衙东院完成这一巨著,是向世人宣告“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详尽阐述了“悉夷”“师夷”“制夷”的观点,发出了近代中国放眼世界第一人魏源石破天惊的呐喊。此书东传日本后,各种译文有20余种,成为朝野上下革新内政,刺激明治维新的“有用之书”,值得高邮人在魏源住处遗址树碑永志。

高邮是魏源为官仕途的最后一站。他被解职后,曾于1855年、1856年两次来高邮居住。后来,以多病之躯移居杭州,直至病逝。多年后,他入祠高邮名宦祠。

名人不是完人,功过自有评说。对魏源的学问、人品、政事多有好评,尤其是对他的《海国图志》更是点赞有加。日本维新运动的先驱者佐久间象山就研读过他的书。当时日本学者称《海国图志》为“实武备大典”“天下武夫必读之书”。清末改良派梁启超评说:“《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当代《魏源传》作者夏剑钦说:“综观魏源一生,从理学家转而为汉学家,从幕友转而为亲民官……从忧时忧民的学者转而为放眼世界的先驱,都充分显示他是一名真挚的爱国者。”也有人认为,魏源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及高邮西太平庄“不法”分子,不遗余力,摆脱不了封建士大夫的反动立场。笔者认为,魏源确实有上述的作为,但对镇压太平庄“起事”,只有20多天,他的治学、改良仍领时代之风骚,居时潮之巅峰,实属不可多得的历史名人,犹如镇压过农民起义的岳飞、林则徐等人。这乃是历史的局限。抚今追昔,从为民角度看,他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临政莅事者相比,就要逊色多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