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史海钩沉
说说王永吉的那些事

2018-12-23 15:45:11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乱世中金戈铁马,复杂的国情之变,演绎了眼花缭乱明清更迭的历史,也造就了一代枭雄吴三桂和明清重臣王永吉。在高邮,众所周知,高邮的奎楼及蝶园都与王永吉及家人有关。正是王永吉的父亲王自学偕乡人孙传祥、张承烈募捐兴建了奎楼,其初心是期望魁星高照邮城,福荫莘莘学子。果然次年便见成果,王自学的二子王永吉中举,第三年便成为明代高邮的最后一位进士。笔者就说说王永吉那些事。

家风家学陶冶造就一介儒生

王永吉(1600~1659)字修之,号铁山。自幼生活在专守儒业、好学上进的家庭,也受到乐善好施、克己忍让之家风的熏陶。据史载,他父亲在外坐馆课徒,岁末回乡,曾将全年脩金资助一个因欠官钱要卖女儿的老人,回家以后两手空空。王夫人理解并支持丈夫的善举。王永吉虽然年少,也将其父的品格、情操深深根植于心,衍化为日后为官时亲民为民的实事,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其文韬武略的胆识、见地和作为,在明末清初的官宦史上留下不同凡响的一笔。据传说,王永吉家在邮城东南角、即焦百二巷至前观巷一带。邻人焦某是个富户,他以宴请为名,强制王自学变卖房产,王自学面对利刃,惊愕之后,喜笑急书,将房产“让”出。几年后,王永吉中了进士做了官,焦某十分惧怕,要以数倍当时“让”房的钱酬谢王家。王自学笑笑,对焦某说,事情已经过去,我们早已把它忘记,不要为这事心存疑虑吧。此事也让王永吉记住了忍让和大度,以致日后为官沉浮、坊间褒贬,一切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仕途畅达亲政为民福荫一方

无论是明末为官,抑或为清初贰臣,尽管也有升降或褒贬,但是,王永吉的仕途总体是畅达的,可谓是“不倒翁”。基本上也能做到亲政为民、秉公办事、敢于上疏、造福各方。

王永吉中进士(余煌榜)后初为福建大田知县,刚上任就有一个士绅因谋害前县令下狱案而鸣冤不断。王永吉通过现场察看、走访,查清了事实真相,是士绅宴请县令的筵席靠墙而设,而墙中毒蛇的毒液混入某菜肴,前县令误食中毒而亡。于是冤案平反,士绅昭雪,王永吉也一举成名。崇祯元年,王永吉调任杭州知县,兴建漕仓、惩处刁讼、筑捍海塘,以政绩廉明而扬名江浙。但他因不畏权贵反而被贬为饶州府推官。即使如此,他依然不忘初心,恪尽职守,还针对征输积弊而制定对策,受到朝内要员重视,升任户部员外郎。此后,他治理皇城根前的通州治安,成绩斐然;以御史巡抚山东,平息了济南农民起义,充分显示了他“才兼文武、深谙韬略”的将才风度,被吏部列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知兵大臣,受到崇祯皇帝接见。

清初,因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对王永吉不满与反对,王永吉在官场几经浮沉。多尔衮死后,王永吉升任兵部尚书,因卷入“汉官27人案”等案,又遭到降职罚俸的处罚。后因上疏除弊而受到顺治皇帝重用,被授予国史院大学士,主管吏部尚书。顺治接见他时,还脱自己穿戴的衣帽赏赐他,对其恩爱无以复加。王永吉知恩图报,在十天内写好20道疏上奏皇帝,大都被采用。此后,仍有被贬降职事情发生,但这位贰臣始终对皇帝没有二心,这就是王永吉的政治生涯轨迹。

烽火四起总督蓟辽引“清”入关

引清兵入关,一般都认为是吴三桂之责。历史真相是,引清入关,绕不开明蓟辽总督王永吉,他是借清兵勤王的决策者。且看公元1644年即甲申之变发生的一些理应载入史册的节点。

说王永吉是甲申之变关键人物,正是他接到由太监送达的崇祯手诏,地点为遵化蓟辽总督衙门,内容是从宁远撤兵入关,且将宁远50万百姓同时迁徙关内。王永吉为此策划数月,并令吴三桂提前到遵化听命,一切按计划行事。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待明军偕众抵达河北丰润的时候,京城已为李自成所陷,崇祯自缢而亡。王永吉入关勤王终成泡影。

身为明末重臣的王永吉享誉京华,朝廷有“南王北史”之称。“王”指祖籍高邮州的王永吉,“史”指祖籍大兴县的史可法。两者比较,其精忠报国之举,王永吉差矣。其时,在山海关一线,王永吉持有崇祯帝“总督各路援兵”的手诏,是北方最高的行军、军事长官,包括借清兵剿“贼”等军国大事,都得由他拍板。关键时刻,王永吉“以三十骑,戎装乘马,间道南下”,离开烽火连天的前线,南下联系明王及军队。在借兵的策略、线路上,王永吉也是决策者,有王永吉致多尔衮的信可佐证。后来情况骤变,清军入主中原,众人万矢一鹄,对吴三桂苛责备至,而对王永吉只字不提,颇失公平。

引“清”入关,王永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却有其好友吴伟业为其文过饰非。吴伟业《绥寇纪略》依史实说真话,而在所写的《圆圆曲》中却亦真亦幻地为王永吉掩饰,将“冲冠一怒为红颜”定格在无数人的心目中,似乎吴三桂正是因此才引“清”入关的,替王永吉掩盖了一段不可告人的历史秘闻,将引“清”入关的脏水全部泼在吴三桂身上。

隐居家乡求签占卜复出仕清

王永吉病故后,入《贰臣传》,谥“文通”(《清会典》释“物至能应曰通”,非美谥也)。被谥“文通”者有二,另一人是金之俊,他家乡的故居,曾有人趁夜贴了三副对联,其一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隐喻“忘八”,下联隐喻“无耻”,虽非针对王永吉,却是对贰臣王永吉的针砭。对贰臣,多有争议,或为人们所不齿,或认为适应历史潮流而为。笔者以为,具体人具体分析。王永吉引“清”入关有责。当年王永吉南下已回到南明福王的身边,总督过山东军务和两淮河道,因受马士英排挤,才有一段戏剧性降清的演义。

如今,高邮人都知道王永吉在家乡有一段隐居生活,是削发为僧还是隐姓埋名?肖维琪在《界首史话》中记载了有关传说和史实。说王永吉偕同事陆永隐居在界首东岳观。两人相约,终老乡野,决不仕清。后来,清顺治帝广罗人才,收买人心,在全国寻访明代遗臣。此时,王永吉思想动摇,便在东岳观向真武帝君求签,抽得上上签(伊尹受聘),签曰:“孝廉知德久扬声,丹诏来催上帝京。今日白衣明日相,文章何必用心争。”其核心释义:遇恩光,诸事吉。王永吉十分高兴,觉得此签是专为他而制。于是,在1645年6月,降清。至于向清朝廷提出什么条件,只是传说而已。而另一个传说则是他与陆永下棋时,有家人来报“今日谷雨”,王永吉信口出联:“志在一匡,今日几乎忘谷雨。”而陆永即曰:“恩荣两代,当初何不辨清明。”早将自己法名定为大冶的陆永,不忘用大冶熔化王铁山,与其针锋相对,令其惭愧。

王永吉降清后,将其冠其朝笏(古代臣子上朝时记事的板子)留在东岳观,几经辗转,现收藏于高邮博物馆。而临泽人叶劲先生仅凭《菱川竹枝词》中咏泰山庙的诗句“偕因王郎兄(永吉)及弟(永诈)”,便认定王永吉曾隐居临泽,不足为信。

临政莅事与吴三桂颇有不同

纵观王永吉与吴三桂政治生涯,其轨迹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不是一条道。清政府将他两分别列入《贰臣传》与《逆臣传》,是出于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也有一定道理。笔者认为起码区别有三。

王、吴虽都是降清,但降清方式和政治归宿各不相同。吴三桂作为明朝前线总兵多次求救多尔衮,带头削发以表忠心,此后作为急先锋的这位“平西王”率军西挺南进,以至割据西南一方,精心筹划,伺机叛清,最终当上短命皇帝,气绝而亡。王永吉没有与吴三桂同时降清,多尔衮对此耿耿于怀,他是投奔南明政权,担任要职,因受排挤选择了隐居家乡的路径,表明决不降清。一次求签改变了初衷。复出跻身为偌大的贰臣方阵,效尽犬马之劳,虽有升降浮沉,但死后皇帝予以厚葬即照一品例给予祭葬,立碑,荫一子。此碑现仍立于天长县谕兴村蜘蛛山一侧,刻有御制祭文。肯定王永吉“奉职恪恭德惟小心器惟大受遽尔奄逝”,皇上深表悲伤,云云。

吴、王临政莅事方式、为人处事态度也不相同。吴三桂独霸一方,为我独尊,他也施惠于人,但大都是培植心腹、遍布耳目。而王永吉降清后明哲保身,决不拉帮结派,对同僚或下属以礼相待。在他身为吏部尚书时曾路遇低他几级的蔚州魏敏果。按旧制,魏应避让道旁,但是王永吉坚持让他先走。事后,他对家人说,我对魏的才学、情操十分敬佩,但魏家平日门可罗雀,如果我不让道,怎能心安。此事后来传为美谈。

对家乡的影响和贡献迥然不同。吴三桂戎马一生,从未回过祖籍地高邮。充其量,高邮人有不少去云南当兵,并在那里繁衍生息。王永吉隐居或退居高邮,与乡亲联络较多,亦关心民间疾苦,亲自参加筑堤堵水,与乡亲共同抵御洪水灾害。以奎楼为主体的蝶园是王永吉家私人花园,虽历经沧桑,几经变化,但却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在高擎巨笔的文曲星的奎楼福荫下,“淮海人物聚此邦,三十六湖吞万有”。

历史评说永吉后人今在何方

从清初至当今,对王永吉的介绍之作品极少,研究王永吉的著作为零。因此,有学者说,近四百年来,王永吉默默无闻,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忽略了这位明清国变之际的重要人物。王永吉成了一个被历史尘障遮蔽的隐秘人物。几年前,学者林奎成所著的《吴三桂与甲申之变》中单列一节“王永吉”,主要是阐述有关引清兵入关,并未旁及其他的政事、人生,这有待学人的发掘发现。

吴三桂一家被清统治者几乎斩尽杀绝,传说有吴氏后裔改姓更名浪迹天涯,抑或回到祖籍地高邮,仅以所谓宪公的祖先牌位和大刀为证,不足为证。

王永吉则不同,死后追加封号,荫一子,重抚恤,他的后裔可以正常地延续香火。他的后人今在何方?在天长否?高邮达官贵人习惯将祖先安葬于海拔比高邮高的地方,如天长、六合则是最好的选择。但可以肯定地说,王永吉的后裔在高邮。

已故的上海徐崇城来稿《游王家亭——蝶园》中提到他年少时有一位家教老师王竹溪,家住前观巷的最东端。有一天带学生去游前辈王永吉的私人花园,徐的表兄王春山也赶来一同前往。其时,正值夏天,他们兴致甚浓。徐崇城(邮中36年毕业生)还特地记下聚星堂的一副抱柱对联:“小桥随路转,却绕得,十亩荷花,一堤杨柳;矮屋傍城居,正遥对,三层塔畅,万丈魁光。”美景妙联,其乐陶陶。笔者借此试问,谁是王竹溪后代,谁又是知情者王春山的后代?我们拭目以待,静候佳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