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4 00:00:00 作者:吴忠 来源:今日高邮
泰山庙
我们高邮本地人说泰山庙(东岳庙)就是指文游台,说文游台就是指泰山庙,并不把它们加以区分。其实原先只有泰山庙,后才有文游台。经历几个朝代的拆建,文游台包含的范围不断扩大,而泰山庙规模逐渐缩小。如今泰山庙的主殿都偏离了建筑群中轴位置,香客门可罗雀。
现象的背后总有原因。东岳大帝是道教所敬的神,道教是我国本土教,清代以前一直兴盛。因清代对道教的严格防范和抑制,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这几代人接受的都是无神论教育,又有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教得以自由传播等等,诸多因素,使得道教难再像过去那么兴盛,东岳大帝的庙前香火自然也就没有过去那么旺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游台历朝历代都有修建,不管哪个朝代,修建古迹应该都会朝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认同方向、社会倡导的方向去变。文游台从后山上一小块平台,演变至如今55亩左右大小的景区,这正反映了历代高邮人对秦少游的尊崇和爱戴。更深层次上讲,文化繁荣、文明发展是我们历代高邮人,应该也是全人类一个共同的内心诉求。
秦少游书房
宋代崇文,文风兴盛,这也是宋代之所以年代长久的原因。像秦少游这样的小官之家,读书人拥有一间雅致的书房是很正常的。
秦少游书房里的摆设应该都是现在人布置的,虽然有仿宋式的桌椅,桌上有青花瓷笔筒、盖碗,连我这个外行也能看出是新的。马未都说盖碗清代之后才有,我相信他。再查一查宋代家具的价格,你就知道不可能在游客都能随便走的地方放真品。
秦少游的书房虽然素雅清净,但没有电灯、电话,更没有电视、电脑。一个人在这样的书房里,即使有书看,跟坐冷宫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一蹲就是几十年。秦少游三十七岁才考中进士,外出做官。虽然几十年间他当然也可以自由出书房门,但他那么勤奋的一个人,想来也是在书房呆的时间多。时光漫漫,按照我浮躁的心理,他怎么这么耐得住寂寞呢?再想想他那个时代,以宋代一般婚龄17岁左右计算,(按书房墙上秦少游大事年表,秦少游19岁结婚),他考中进士的时候也算是爷爷辈了,一个爷爷辈的人还在书房里用功,还准备考科举,一定会受到各方来的压力,也一定少不了各种讽刺打击。想象一下,当年秦少游在书房内一边读书,一边内心备受煎熬,忍受常人想不到的困难——这种苦闷、焦虑又有谁能体会呢?
岁寒三友
去过文游台的人都知道文游台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博物馆”,或者“文史博物馆”。里面有许多书画大家的真迹,有很特别的漆画、瓷砖画、砖雕、石刻,还有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文物,高邮或跟高邮有关的历代文人墨客介绍,淮海堂,汪曾祺文学馆,等等,花30元买门票进去游览一次,接受一回文化熏陶,还是很值得的。特别是在寒冬腊月,还可以同时见到松、竹、梅。好像只有文游台可以同时见到这三种植物。“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品性高洁,那种境界非凡人所能及。大冷天能去欣赏欣赏它们傲骨迎风的姿态,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我就在“霸王级寒流”还在的时候,去文游台转了转。去的时候,澄子河的水完全结冰,枯黄的草地上东一块西一块的残雪。虽戴着厚厚的手套,指尖也冻得生疼。松、竹、梅都见着了,跟想象中的吻合,很感动。
现在耐寒的植物多了去了,街道两旁到处都有的樟树,绿化带里的冬青等,都四季常青,经冬不凋。但怎么看我都不喜欢,没有那种莫名的感动。可能是太多了不稀奇,或者它们就是比松、竹、梅少些什么,也有可能是多了些什么,总之就是不喜欢。有的东西喜欢不喜欢没什么理由。我可以特地冒严寒去文游台看“岁寒三友”,而对满大街的樟树、冬青等视而不见,就说明了这一点。
台阶
文游台工作人员项俊东告诉我,上文游台台阶共有58级,而后山下台阶是85级。我感到奇怪,脑筋没转过弯来,同一高度台阶级数怎么会不同?难道被魔幻了?走一遍后就知道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原来上山的台阶每一级比下山的台阶都高那么一点点。我的潜意识中认为每级台阶一样高,所以开始想不通。人的经验获得也不全是好事,有时就阻碍人对世界的判断。把上山台阶级数和下山台阶级数用这么两个数字联系,确实很有意思,应该是用心构思过的。我怀疑这是现代人设计的,因为有“8”这样的数字,只有现代人才会天天想“发”,把“8”当作一个吉祥符号。
人的一生就像上山下山,上山一步一步往上爬,很慢,很难,下山则很快,有时甚至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个人愚见,文游台如果把上山台阶设为85级,而下山台阶设为58级,那会更有涵义,更会给世人某种人生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