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7 00:00:00 作者:实验小学 卞庆龙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12月25日清晨,连绵几天的小雨终于停了,笼罩扬城的雾霾也终于散去了。一大早,红红的太阳就爬上了楼顶,把光辉洒向冬日的人们。
扬州石塔宾馆的餐厅里,参加学术论坛的老师们陆陆续续地用着早餐。我和临泽中心校的李校长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聊。这时,一位头发银白、精神矍铄的长者捧着餐盘坐到我们的旁边。我们一看,不禁一惊,这不是省教科所前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吗?
我们立刻同成先生攀谈起来。谈起他在《中国教育报》上撰写的系列随笔,谈起专业学术论文与教育随笔在写作方法上的区别等。成先生也向我们了解扬州个别省特级教师的近况。
八点半钟,“课堂教学变革的多元思考——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教学论坛开始了,成先生担当论坛主持人。首先由扬州市的五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在台上面朝观众,围成一个半圆,介绍他们对教学风格与教学个性的理解。高邮市名师工作总室领衔人陈国兵老师高屋建瓴地从理论角度谈了对教学风格的理解,薛义荣老师则从实践的层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教学风格的理解,其他几位老师也谈了他们怎么做或者想怎么做。
进入互动环节了。“听说昨天刘良华教授做报告后,没有老师与刘教授进行互动,今天可不要这样。希望大家多多提出你们的问题。”成坛主环视了一下台下老师,笑着对大家说,“看来,现在有三位老师中的一位有问题要问。”我不得不佩服成先生锐利的目光,看来我们刚才在台下低声的讨论被其尽收眼底了。
我大步走到主席台上,准备向五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提出自己的问题。成先生这时把话筒递给我,并把讲台让给我,慈祥地提醒我面向台下的老师们。
“你先作一下自我介绍吧。”成老继续指点。
我面对台下老师说道:“我是高邮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我姓卞。”
“你有什么问题想向五位老师请教?”
“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区别是什么?”我问。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请五位回答吧。”
随后,台上的五位“教育家培养对象”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
论坛进入第二轮。开始是由校长、特级教师对五位“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关于教学风格的观点进行点评,并指出他们的不足。接着,成老组织台上名师、名校长围绕“要不要模仿名师的教学风格”展开讨论。
最后,进入与台下听众互动的环节。在两位老师阐明自己的看法后,成坛主指名我说说自己的看法:“下面请卞老师说说要不要模仿名师的教学风格?”
我接过话筒,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名师的教学风格是可以模仿的。我的观点是阶段论,模仿名师的教学风格得看一个教师处于教学生涯的什么阶段。如果是一个刚入职的新教师,在对教学还感到茫然的时候,这时不妨模仿名师的教学方法。不过,在模仿别人怎么做的同时,还要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当一个教师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形成职业素养之后,从新手变成熟手时,就应该走出对别人的模仿,追求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自己变成教学高手。”接着,我又以“数学王子”张齐华的成长经历佐证自己的观点。
“卞老师的观点是模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但是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成坛主总结了我的谈话。
我不得不佩服,一个七十多岁的长者,对台下老师的动静明察秋毫,对别人的发言了然于胸,并且瞬间进行梳理和提升,对读过的学术著作中的观点信手拈来。他真是一位睿智的老人!
会后,我们请求与成先生合个影,成先生愉快地答应了。
成先生对教育的深度理解、对课堂本质的精辟隐喻、对学科建设的真知灼见,以及超强的记忆力、灵动的思维让我们惊叹!最后,我引用成先生讲到的、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的一句话勉励自己:人生是一种跨越,永远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