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4 00:00:00 作者:实验小学 王少平 来源:今日高邮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何去把握教材,制定目标,驾驭课堂环节,深入课堂练习,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以旧引新——设计过渡性练习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教师应该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课前准备阶段的练习就是为了达到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把整十数扩展到整百数。本节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练习。因此在新授课之前,我设计了表内乘法和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练习,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把前面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直接迁移到新知中去。
二、深化理解——设计与例题保持结构稳定性的练习
在例题教学后,安排基本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知。要求其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相同,题型也基本一致,具有例题特征。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我校的陆老师在学生理解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设计了“孙悟空变变变”的有趣题目。先出示3排孙悟空平均分成3份,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分数?”再分别出示6排、12排孙悟空,分别让学生很快说出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只要关注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不需要关注这个整体里的个数。
三、充分变式——让错误在辨析中消失
在学生能很快说出每份是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后,教师又出示了一道题目:
大部分学生受前面的定势影响,都说是五分之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学生发现每份并不相等,不可以用五分之一表示。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不仅看分成的分数,还要看是不是平均分,经常进行这样的变式练习,使学生不仅对新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四、拓展提升——设计综合开放性的习题
综合性题目的练习,目的是为了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体性,使新知纳入原有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例如我校张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在应用提升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出示4本书的图片和式子4a,然后提问:“上面的画面和下面的式子有联系吗?你是怎样想的?”生1:“a表示一本书的价格,4a表示4本书的价格。”生2:“a表示一本书的页数,4a表示4本书的页数。”教师继续提问:“如果去掉上面的画面,你觉得4a还可以表示什么?”生1:“4只猪的重量。”生2:“4只猪的价格”……从结合具体情境到没有情境,理解4a的含义,学生思维得到了发散,同时也渗透了符号化和代数思想。
五、“统一作业”兼顾“分层作业”
由于每个学生之间接受能力有差异。传统的统一作业很难兼顾全体,长期的分层作业又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心理差距,同时造成教师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我认为可以将两者相结合,根据课堂的具体实施交替使用。按照学生的课堂学习程度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A层多为书本最基础的知识。B层为一些稍许灵活但又不难的题。C层类似于课本上的深化题,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由教师通过教辅资料等收集而来。针对学生当堂课的学习状况及随堂练习的情况,做出作业项目的选择。若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课本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对知识的运用也稍有欠缺的学生,教师不能要求太高,可选择A、B两项,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尝到成功的甜头;对于课堂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学生,我们要让他“吃好”,既让他有知识可练习,又不能机械重复练习,这类学生可选择B、C项。分层布置练习作业,则有效满足优生自豪感,使其加倍努力学习,又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明确奋斗的近期目标,同时节约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
总之,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