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9 00:00:00 作者:实验小学六(1)班 王都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国庆节,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北京旅游。
10月2日下午,我们正在宾馆休息。忽然爸爸神不知鬼不觉地从行李箱里掏出三张票,冲着我和妈妈说:“今天晚上我们去看京戏,这是我们的戏票。”“你什么时候订的票?”妈妈问。“9月上旬。”“我不去!我不去!我要去天安门广场看花车。”我忙说。“不行!票都买好了,花车明天晚上去看也不迟,难道你舍得浪费这么贵的票?而且一个人呆在宾馆?”爸爸“阴阳怪气”地说。权衡再三,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我不禁暗想:要提前这么早订票,难道这场戏真的有那么好吗?
晚上七点钟,我们来到了梅兰芳大剧院。远远地望去,梅兰芳大剧院就像一个金光闪闪的轮船头,默默地停靠在车流中。进去一看,里面金碧辉煌,灯火通明,就像一座豪华的小宫殿。好奇的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里走走,那里瞧瞧,突然发现剧院花圃旁边停了两辆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车,原来他们是来现场直播这场戏的。我不禁暗想:连中央电视台都来了,难道这场戏真的有那么好吗?
走进剧场,一楼并没有我想象的大,相反我觉得有点小,估计最多容纳200人,不过楼上倒是有好几层,本想再到处溜达溜达,可是看见那么多摄像机像机关枪一样地架在那,我决定还是老老实实找座位。刚坐下就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虽然已经瘫痪了,却坚持要家人把他用轮椅推来看戏。我不禁暗想:连瘫痪的老人都要来看这场戏,难道这场戏真的有那么好吗?
这场戏名叫《群借华》(《群英会》、《借东风》和《华容道》的合称),是一出三国戏。大幕一拉开,首先上来的黄盖是由有“中国第一花脸”之称的孟广禄饰演,他一上场就摆了几个“POSE”,赢得了满堂掌声,外行的我也觉得十分威风好看。不一会儿,由“中国第一小生”、已有七十高龄的叶少兰老先生扮演的东吴都督周瑜出场了,只见他身着戎装,头戴金冠,活脱脱一个儒将。起初我看得很不耐烦,在爸爸和妈妈的解说中,我渐渐地被剧情吸引了,并且被演员精湛的演技折服。
我最喜欢的角色有三个。第一是曹操,扮演曹操的杨赤是已故袁世海的嫡传弟子,袁世海有“活曹操”的美誉,杨赤把曹操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塑造了一个在危急关头魂飞魄散,脱险后又得意洋洋的曹孟德,颇有他师傅当年的风采;第二个是诸葛亮,扮演者也是一位著名演员叫朱强,他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在危机中从容不迫,成功时毫不张扬,无论身处什么处境都呵呵笑,满脑子点子的诸葛孔明,演员唱得也是行云流水,舒展流畅,十分动听;第三位是赵云,他虽然在台上一句没有唱,但一连串的舞蹈动作照样赢得了满堂彩。我以为漂亮的唱段才有人鼓掌,搞几个动作有什么可鼓掌的?爸爸在旁解释道:因为鞋和“大靠”的原因,赵云的这一套动作很流畅,很稳健,没有十年以上功力根本无法完成,甚至会摔跟头,这可不是你喜欢的流行歌手好比的。
《华容道》开始了,本场戏的压轴人物——于魁智扮演的关公终于出场了,只见他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左右站着周仓和关平,真似一个战无不胜的虎将。他的扮相英武威严,他的唱腔高亢激越,他的动作干净利落,他的整个表演炫目洒脱,我们用如雷的掌声向他表示钦佩。
散场时,当我们向出口处走的时候,突然被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叔叔和一个拿着话筒的大姐姐拦住了,要采访我,尽管紧张,我还是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题,看着他们满意离去的背影,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归途中,我问妈妈散场时那么多观众,为什么记者专门挑我采访?她说:“因为现在年轻人喜欢看京戏的人很少,小朋友更少,人家以为你是个‘另类’,所以才会采访你。”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感慨万千:“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需要被传承下去,现在只有老一辈才喜欢京戏,老一辈终有一天都会老去,京剧岂不是后继无人了?!这真是中国人的悲哀呀!” 指导老师 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