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1 00:00:00 作者:第一小学 赵慧雅 来源:今日高邮
语言训练来自于积累、整体感悟、模仿训练。
一、重语言积累
日本心理学家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认知心理学指出了3至12岁是记忆最佳时期,可见语言积累,对丰富语言内存、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语言积累来自于平时多阅读,我让学生准备一个摘录本,不管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还是课外阅读中的精彩片断,都让他们一一摘录下来。课外再熟读成诵。我觉得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写作时才有源头活水。
语言积累来自于平时的感情朗读,只有读得有感情才能感悟,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我常说,只有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当你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能够朗朗上口有感情地读出来,那么你平时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已得到提高。
二、重整体感悟
“书忌耳传,学贵自悟。”课文是范文,是学习语言和语言训练的源泉,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能力是善于习作、掌握写作技巧的好方法。一篇课文,初读要知道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再读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精读深思,感悟语言,要能批注文中的字、词、句、段,学会赏析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你才知道习作的诀窍,才能善于习作,而且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在读中悟,在写中练,语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三、重模仿训练
从儿童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中我们可以知道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习作能力在模仿中提高,在模仿中创造。根据孩子具有感性认识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确立了《课文仿写中再创造》的教研课题,每一篇课文学过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感悟和兴趣确立模写对象,可以是句、段,也可以整篇仿写。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相互品评,再由教师点评指导,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再修改,让学生从仿写中汲取营养,学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