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8 00:00:00 作者:赞化学校七(16)班 陈静雯 来源:今日高邮
电影剧《三国演义》播出后,很多人对剧中的蜀后主刘禅嗤之以鼻,认为他着实是个昏君,是“扶不起的阿斗”。对此,我颇有异议。
首先,刘禅虽然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不懂治国安邦之策,可他有自知之明。正所谓:不能为者,何为之?他索性把江山社稷交给了对蜀国忠贞不贰且具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治理。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能遵照诸葛亮说的“亲贤臣,远小人”去做,这不也是他的可贵之处吗?
刘备在遗嘱里曾交代诸葛亮一定要好好辅佐刘禅,实际上是把一切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刘禅为君,他如果想执掌朝政,独揽大权,完全可以找个借口杀掉诸葛亮,或把他革职查办。但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知道治蜀非孔明不可。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刘禅的知人之明。
有人抨击刘禅不思国家安危,不关心百姓疾苦,我看未必如此。当年司马懿向魏帝献策,统率五路大军联合攻蜀,刘禅也是茶饭不思,心急如焚,步行到相国府向诸葛亮讨教退兵之策。蜀亡之后,刘禅在魏国过着舒适的生活,一次在宴会上,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国,他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此事便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笑料。但我认为这其中也有刘禅的一番道理。试想,如果刘禅一心要图谋复国大业,恐怕早已被老奸巨滑的司马昭发现,而那时诸葛亮已病逝于五丈原,朝中久经沙场的老将亦寥寥无几,剩下的只不过是一些残兵弱将,一意孤行的刘禅定会招致魏国统治者的“扬州十日”式的血腥镇压,那人民的生活将会是雪上加霜,更加困苦不堪。所以,这也是他的明理之处。
假如不是诸葛亮英年早逝,谁敢断定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说不定他已雄霸天下了呢!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对待历史人物要客观公正,是非分明,不能一概而论。 指导老师 李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