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5 00:00:00 作者:纪剑 来源:今日高邮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世上有天堂,人却永远不能达到,而只能永久地向天堂迈近。所以,天堂是一个方向,是此岸对彼岸的一次眺望。
是啊!渺渺人生,茫茫众生,能有谁做到完美,做到碧玉无瑕。然而,又正是有了缺憾,人才有了自求完美的动力。而这种状态便是趋近,趋近完美。这一刻的人,像那一轮残缺的月亮,尽管丑陋,但是,明亮。
拖着百病交集的残身,史铁生拿起笔,进行着对生命完美形态的叩问;带着友情、爱情与事业的沦陷,史铁生来到文学的殿堂,寻找挽救的良方。
于是,他说,完美是崇高的山顶,前面只有一道深不见底的悬崖,那些自以为达到完美的人,便会从这里跳下。
的确!人生之所以如夏花般绚丽,是因为有了一股奋发向上的动力。是这股动力推动着人生的车轮、民族的车轮,乃至历史的车轮。站在山顶的人,只会俯瞰山底的渺小,“登山至顶我为峰”,便多了几许骄傲,少了几许拼搏。只有那攀登而上的人,才会抬起头,用那睿智的目光注视前方。也许,登山的真谛只是为了体悟攀登的过程。这正如天边的圆月,纵使它美丽而圆滑,但它下一步的形态便是残缺。
有些陈年旧事似泥沙,风吹即散,而有些则磐石一般坚强,在岁月的侵蚀下折戟沉沙。
苏轼说:“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离别之中,他体会到了月留下的痕迹。李白说:“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在孤独之中,他体悟到月留下的痕迹……
月色的妩媚,沦落了多少纸醉金迷之徒;月色的冷清,澄清了多少满腹经纶之士。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史铁生给我开辟了一条曲径,而苏轼、李白则为我燃起了明灯。我收起撒满一地的沉思,装进行囊,开始了新的旅程。指导老师 缪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