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教育园地 > 学生作文
走近汪曾祺

2007-10-15 00:00:00    作者:刘宁莎    来源:今日高邮

“我想念家乡的雪。”

仿佛是从天边传来的一句问候,这声音轻轻地萦绕在心头,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张慈祥的老人笑脸,憨厚朴实中夹带着对故乡的眷恋——这便是汪曾祺在我心中的印象了。

初识汪曾祺是小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看见桌上放了一本厚厚的新书,是《梦故乡》,封面上毛笔字的标题挺漂亮。我好奇地翻了翻,知道这是一个叫“汪曾祺”的人的书,再一看,还是个高邮人,扉页有张照片:一个人俯身题字,写的正是“梦故乡”。后来还跑去问妈妈,那个“祺”字怎么念。这才知道高邮还出了这样一位作家。

曾经也想好好阅读一下这位家乡的作家,但翻看《梦故乡》之后,我又将它塞进书橱。我离汪曾祺太远了,他那个时代的生活虽然离我们只有几十年,但社会背景的差异、语言习惯的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让我读不懂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只知道这本作品集中的散文、小说、诗歌以及随笔几乎无一例外的与高邮有关,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语言、故乡的食物……似乎是这些作品共有的话题,没离过家的我自然无法理解这种乡情,甚至觉得描写大量关于高邮风土人情的东西没多大必要,不登大雅之堂,还将大量直白的高邮方言搬进作品,我觉得不美。

渐渐长大,也渐渐懂事,我才开始告诉自己不能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语言风格不适应,就去否认那些文学作品的美。恰恰相关,许多像汪曾祺这样的作家的作品中往往渗透了最淳朴最真实的美。沈从文是汪曾祺的老师,他的《边城》中不就体现了这种美么?而汪曾祺《受戒》中的明子和英子,那片茫茫的芦苇荡,那田埂边飘荡出的淡淡袅袅的炊烟,不也展现了高邮农村真实的美么?

然而还没来及得回头细细品味汪曾祺的作品,我就兴冲冲地赶到常州念高中了。陌生的学校、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陌生的街道,我这才有思念的感受:想家、想高邮。真的,从未觉得高邮话可以这么亲切动听,从未觉得以前吃的包子和面条可以如此美味诱人,从未觉得高邮湖会是一个能经常在梦中出现的地方……

我常常想想汪曾祺《梦故乡》扉页上的话:“我想念家乡的雪。”这句话说得如此平淡,似乎不带任何的感慨,但我想我已能理解,晚年久居北京的汪曾祺想念的又何止是家乡的雪呢?那是整个高邮,他的整个童年啊!

在语文课本中再见到汪曾祺,看到注释中“江苏高邮人”那几个字时我觉得格外亲切,虽然《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跟高邮扯不上一点关系,但当我翻开自读课本阅读《故乡的食物》时,我兴奋不已。“炒米、焦屑、鸭蛋、咸菜慈姑汤……”那些熟悉的食物,那隐隐的乡音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原来汪曾祺笔下的故乡如此美丽,原来人的思乡之情竟有如此奇妙,原来——我终于读懂了汪曾祺。

汪曾祺对于我已不再是位遥远的作家,他站在我面前只是一个“老乡”,而我想告诉他:

我也想念家乡的雪,也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汤。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