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1 00:00:00 作者:市赞化学校九(18)班 彭戈晖 来源:今日高邮
要说这个暑假给我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九寨沟之行,因为我在地震现场。
惊魂一刻
2017年8月8日21:19 ,从“千古情”剧场回来,大家又饿又累。一行12人正在九寨沟沟口的一家宾馆一楼悠闲地用晚餐,我刚刚咀嚼了块土豆,扒了口米饭,突然,只觉得餐桌像筛子一样抖了起来,餐厅的灯也跟着剧烈晃动。“不会是地震了吧?”不知道谁嘀咕了一句。啪,一块天花板砸在了餐桌上,紧接着有人高喊“地震了”,我顿时浑身毛孔一收,下意识地扔下筷子,一跃而起就往餐厅门外冲去。
还没有冲到餐厅门口,周围瞬间陷入一片黑暗,断电了。但是惊慌的人群并没有失去理智,大家有惊无险地撤到了宾馆的停车场大院里。黑暗中只听到老妈不住地喊我的名字,我心中一凝,不好,居然忽视了父母亲,虽说是本能反应,心中顿感羞愧不已。我循声应答,快步走到爸妈身边,紧紧地拉着他们的手,微微感到他们的手心发抖,我知道他们担忧我的安危。此时院子里呼喊亲人朋友的声音此起彼伏。
前后不过几十秒的时间,我们一行12人已经在院子里围在了一起。家长们长长嘘了口气,倒是我们小孩心情激动起来,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事后有人问我地震发生的一刻是不是很害怕,其实当时根本来不及感到害怕,来不及考虑,只是下意识地知道要赶快冲到院子里。出来了反而有点后怕,酒店里纷纷落下的天花板,如果有一块砸在身上,受个小伤之类的,不知道情况又会如何。
黑暗难熬
人们从最初的惊慌失措中慢慢镇定下来,周围还是一片漆黑,想是供电设施受到损害了。不少手机开启了手电模式,屏幕蓝光成了黑暗中的暖阳。移动手机已经全忙,手机信号断断续续,打出一个电话很难很难。大家纷纷借着同行队伍中的电信手机与家人报平安,我们也不例外。
微博在第一时间播报了九寨沟的地震信息,我们才知道,震中心位于九寨沟核心景区西部5公里的比芒村,距离我们只有十几公里,好在震源深度不浅,所以我们这边被波及的不算最严重。我们要是早来一天怕是此刻就会居于震中了。
天黑,看不清,大家也根本不知道当地的地形与道路,此时往外走无疑是自寻死路,唯一能做的就是待在空旷的原地等待天明,等外面的情况明朗再作打算。
周围还是一片漆黑,供电还没有恢复,报过平安的人们开始收起手机,节约手机的电量,只留一个手机用着充电宝爬网,实时关注着地震的最新信息,偶尔有人聊着微信,更多的人在沉默和焦急地等待。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睡觉,黑暗煎熬着我们的心。随行的旅游车司机们默默地走上车,打开车灯,人群一阵欢呼,大家都感到心安了不少,投向司机的都是赞许的目光。
地震过去快近一小时供电恢复,广场上的大灯敞亮一片,宾馆之前开着的灯也全亮了起来。身为电力公司员工的父母交口称赞,想不到线路抢修的速度如此之快,何况还是在夜间、在山区。随着光明的来临,人群有了丝丝骚动,各旅行团的导游开始检查各自团队的人员情况,把人们召集在一处。我们的导游没有和我们住在一处,好在我们是熟人自组的团,人也少,大家都在一处,少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大家相互安慰着,地震一般第一波强度最大,余震会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应该是安全的,不要害怕。虽然这样说着,其实我们谁也没有遇到过这么强的地震,身在其中,心里也是没底的。
人情温暖
团队中的张叔叔先知先觉,从小卖部给大家每人买了一件冲锋衣。我也开始打量周围的人,有人脚上只剩一只拖鞋,有人只穿着内裤,想来是泡温泉的,还有裹着毛毯的,可见大家为了生命安全都没有犹豫就冲到了安全地带。我和另一个朋友转手就把刚拿到手的冲锋衣送给了那几个没穿上衣的人,结果得到老妈的夸赞,说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照顾好自己,也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妈妈将自己的冲锋衣披在我的身上,尽管我只穿了一件短袖,但是也没觉得冷,又倔强地将冲锋衣披在她的身上。
因为有了电,小卖部坚持正常营业,避难的人们开始储备一些必须品。因为晚饭没来得及吃几口,我们也买了一些饼干、巧克力和牛奶。大家却感觉不到饿,所以每个人只拿了些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怕再有什么意外。小店并没有因为地震而涨价,人们也没有哄抢物资,大家只是各取所需,营业秩序一切如常。
我们在等待中不时地看着天空,雾蒙蒙的,祈祷着不要下雨,看着宾馆前后的大山,祈祷着不要发生塌方,不然我们可能就会困在九寨沟了。
我们的导游从几里外的住处赶了过来,一脸惊魂未定。看到我们后激动地诉说着路上的见闻:没有路灯,偶尔有车灯,路上有不少掉落的石头,还有受伤的人鲜血淋漓。不过已经有人在组织清理道路,有人在运送伤员。几里路,她却走了2个小时。她看到我们都安全,心宽了不少,稍息之后开始联系旅行社,汇报平安并请示下一步的安排。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也没有心情去黄龙了,一方面担心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想着减轻灾区的压力,要求第二天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撤离到成都去。
入夜时分,酒店的服务员开始组织一些男人从宾馆一楼抱出被子、毛毯,给大家御寒。其中一个看上去比我也大不了几岁的男孩,其实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他,不高的个子,清瘦的身板,镇定自若地指挥安排着:“大家不要怕,被子先给老人和孩子,大家尽量靠在一起休息,这样暖和些。” 有人和那个男孩子攀谈,赞扬他的责任感、镇定和爱心,甚至说四川地震多发,建议他到江浙一带发展,可以为他介绍工作。可是没有听到他回答什么,只是说在家里习惯。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好像听他的同事叫他“小黑侠”。
不眠之夜
夜深露重,越来越冷,妈妈又为我买了一件冲锋衣。
人们站的站、坐的坐、卧的卧,不少人已经裹着被子席地而卧,顾不上饿、冷和脏。
凌晨两点半,一次较大的余震让人们从迷蒙中惊醒,“小黑侠”的声音立刻响起:“大家不要慌,没事,可以继续休息!”可是谁又敢真正去睡?我甚至能听到宾馆前山上碎石滚落的声音,接着是一阵救护车的声音。此刻又停了电,想来是供电设施又坏了。
后面还有几次余震,大家已经渐渐适应,虽然能感觉到晃动,但是没了最初的慌张。没有灯光,天上皎洁的明月似乎蒙上了一层水汽,但依旧给了人们不少的安心和希望。这天是农历十七,天上的月亮看上去却比十五还亮还圆。
又一次大的余震将不少人惊醒,天已经蒙蒙亮,东方的天空发白,星星格外地亮,似乎与月亮争辉。我们早已没有了困意,叔叔们商量趁着平稳期冲进房间拿出行李。不一会儿大家已经开始检查行李和干粮,准备撤离。
六点半,旅游车的司机从家里赶过来。九寨沟去成都的东线还没有通,西线虽然通了,但是山路不好走,估计会很长时间才能到成都,九寨沟机场应该已经忙于救灾,最后大家决定从西线的山路撤离到成都。
此行难忘
一路上,每家宾馆前都是避难的人群,随处可见已经推到路边的落石,甚至有砸坏的车辆。虽然路上很堵,但是井然有序,应急救援通道畅通,沿路不少志愿者服务站,看来这一夜救援也没有停歇,志愿者们辛苦了。
旅行车行得很慢,司机前后关注路况与山石,全神贯注,小心翼翼。车内没有人抱怨,怕影响司机的判断。救援的车辆倒是很快,从耳边呼啸而去,而我们50多公里的山路愣是开了6个多小时。
下午两点半,我们终于在距离昨天入住的宾馆200多公里的小镇上吃到了自8月8日中午以来的第一顿米饭。坐在店外的餐桌上,大家狼吞虎咽起来,似乎从未吃过如此美味。从震区撤离的人很多,沿路的饭店基本都被吃空了。司机提醒我们晚饭必须到成都吃,其实我们也不想给救援服务站添麻烦,所以一路往成都赶。
8月9日21:20,震后24小时,我们下了高速,进入成都市区,即将与导游和司机分别,团里的郑叔叔建议大家一起合唱一首《难忘今宵》,纪念我们这次和导游、司机的缘分以及地震经历。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
再见了,九寨沟!难忘啊,九寨沟!但愿几年之后你还会变得那样美丽,但愿神州大地永远幸福安康。
指导老师 潘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