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19:20:29 作者:□ 南京市九中高一(10)班 陆梦湉 来源:今日高邮
我沉思着,想起几年前在汪曾祺纪念馆,院内有一张桌子,几条小凳,觉得汪老就坐在凳上,守着夕阳,无言似有声。
书里书外形象能契合如一的作家,在我心中,唯有汪曾祺。他的美食留在书上读得到,在生活中也吃得到,于人生更是如此。
先从书外说起。汪老的家乡亦是我父亲的故乡。读书前我已对汪曾祺老人了解甚多,从父亲口中,从家中长辈的笔下。由此对这位作家产生的亲切感,使得我更渴望读他的作品,也曾以为名家之作必“高大上”,读名著只为应试,想着读他的书可以多得点分,所以就买下阅读。
事实却并非如此,最初看《口味》《人间草木》,没有“高大上”的文字,一概与生活相关,读来轻松惬意。我的同学不知《口味》是什么书,我解释是“写吃的书”。
后来读汪曾祺的书多了,见这位亲切的老人从葵吃到芋,从烤羊肉吃到鱼烩,在中国土地上东西南北地游历着,看“阿格头子灰背青”,送走玉渊潭的养蜂人一家,或是爬各大名山。文化在书中交融,情感于朴实的文字中凝聚。这些都像血液流淌在我的身上,使我的灵魂得以升华。
走过他所走的路,亦是人生。
汪老所写的,不仅是个人经历,更是心灵归宿。离家,战乱,死别,写在景物里。文革下放,不见他诉愁怨,只有用双手所植一架葡萄,结了果,打了药。但难道这些不是真正的生活吗?不幸遇逆境,仍得把生活过下去,并且尝试着过好。此非委曲求全,而是对生活该有的一种态度。乐观向阳,如他所说,“生活是好的。”
写书的时候,文字是波澜不惊的,而汪曾祺也有自己的愿望与追求。书里他好烟,记录片里他常置身于“云雾缭绕”之中。在战乱年代,家是盼望却回不去的远方。《受戒》里那一方广阔的芦苇荡,始终是他的梦。暮年,终于得以回家的汪曾祺看着故乡的一切,欣慰地发出终于回家的感叹。我想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真好。
从一开始,汪老其人,在书里,同在书外。也是从一开始,我心深处的喜爱便深植于书中,镌刻在高邮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