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3 11:55:42 作者:王小敏 林山 秋轩 来源:今日高邮
|
||||||||||||||||||||||||||||||
|
在我市东北部,有一颗史前文化的灿烂明珠,这就是被誉为“江淮文明之花”的龙虬庄遗址。龙虬庄遗址位于龙虬镇北首,周边水陆交通发达,环境自然古朴。龙虬庄先民就是在这样一处傍水高地居住、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龙虬庄文化。
相传“龙虬庄”地名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条母龙,在龙虬庄这个地方待产,临产时的阵痛使这条龙把腹部的鳞滚落一地。小龙出生后不久,就和母龙腾云驾雾上了天,而留在地面的鳞片则闪闪发光。原来,闪闪发光的鳞片是从母龙的“裘皮大衣”上掉下来的,所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龙裘庄”。又因母龙产下的小龙叫虬,人们也把此地称为“龙虬庄”。民间传说不仅提升了龙虬庄遗址的魅力,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日前,记者带着几分好奇探访了龙虬庄遗址。
时值严冬,尽管天气寒冷,但龙虬庄遗址却笼罩在一片葱茏之中。一进大门,便看见两个高大的原始人物雕像:男子肩扛一根木棍,木棍后挑着刚刚猎获的野味;女子怀抱一捆类似于蔬菜的植物,手里还提着一个陶罐。雕像的后面是几座盖满蓬草的茅屋,茅屋的周边是树林。置身其中,记者仿佛看到了六七千年前龙虬庄先民们生活的场景。
沿着蜿蜒的石道前行,不一会就来到了龙虬庄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类陶器,有猪形罐、葫芦瓶、小陶罐、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壶、三足钵等,形状、纹饰、作用各异,令人惊叹。同时,展柜里还呈列着许多精致的工具,如细小如笔的石纤、丁字形的骨镐和猎渔工具鱼镖、骨叉等等。它们身上黄褐色的斑迹,在冷光灯的照射下,更显得古拙厚重。它们躺在展柜里,像似在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和7000年前高邮境内璀璨的人类文明。
博物馆的西侧摆放着一个白色的瓷盘,瓷盘里零星地散落着一些黑色颗粒,就像是米糕上镶嵌的黑色芝麻。仔细阅读旁边的文字后,记者得知,原来这就是从遗址中发掘出的最知名的、具有“农耕始祖”之称的炭化稻谷。历史在这一刻奇迹般地被唤醒,原来古龙虬人在距今7000年至5500年之间,就已经开始人工栽培水稻。据考证,龙虬庄先民的稻作农业经济在这片区域延续了1500年之久。
在龙虬庄遗址博物馆的转弯处,有两具人类的遗骨静静地躺在一片沙土之中。虽然时光已经侵蚀了他们的容貌,肉体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他们的骨骼却在经历了沧桑之后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据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介绍,他们是出土于龙虬庄遗址公共墓地里的一对夫妻。男子骨骸下巴处倒扣着一只无底的碗,据说是留给死者灵魂进出的通道。两具骨骸的足侧还散落着一些随葬品。据了解,这时期的随葬品一般为2—4件,多的有10件左右;随葬器物一般比生活用品小,多置于头侧、身侧或足部。
在博物馆另一处展柜里,还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些蚌壳、贝壳等。龙虬庄遗址里为什么会有蚌壳、贝壳呢?据博物馆管理人员介绍,早在8000年前,由于发生巨大的海侵,海岸线曾推至高邮湖的西岸,使整个高邮及周边地区成了汪洋大海。此后,海岸线又逐步东移,龙虬庄遗址这一地区则成了气候温暖湿润,陆生、水生动植物繁多,水网发达的湖泊沼泽地,为史前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真是沧海桑田。
在博物馆的东侧,赫然矗立着一片高大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雕塑,上面刻画着类似于文字的符号。刻文共两行,左行四个近似于甲骨文,右行四个类似动物图形,刻文笔画纤细,技术娴熟,通篇包含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是根据龙虬庄遗址考古发掘时所发现的一块带字陶片仿制的。旁边的介绍引用“国家博物馆五十年文物成就展”对它的描述:“这块陶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曙光的到来”。据了解,这块陶片是继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距今4200年至4100年间龙山文化晚期刻文陶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它的发现不仅对于研究我国文字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迹的空白。
绕过陶片雕塑,记者来到祭祀广场。广场中央是古龙虬人举行篝火晚会的地方,高大的篝火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经过一段栈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茅草房。这座茅草房是根据考古发掘的样子搭建的,下面用木柱、横梁砌成半人高的阑干,上面建有房子。墙面是用芦苇或植物的秸秆按一定的距离排列好的,内外抹上厚厚的泥,再以火烘烤一定时间而成,十分结实。茅草房里陈列着各种兽面面具,昏暗的光线下,让人不禁产生一丝惊恐。
广场的东面是古人生活、生产区,是今人根据考古发掘,想象古人制陶、养殖、淘米、狩猎、捕鱼等生活场景复制的。生活区一处的“花楼女儿房”则讲述了7000年——5500年前人们的情爱生活。根据专家们得出的结论,古龙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多岁,在今天看来,他们青春还没有完全绽放就枯萎了。时光对他们来说是这样的短暂,所以“花楼女儿房”中的作品处处体现着古人类的热情豪放、青春飞扬,以及对待爱情的毫无顾忌。
探访结束,回眸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遗址,只见正午的阳光,正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射下来,仿佛是穿越了7000年的人类文明的曙光。
文字 王小敏 摄影 林山 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