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元的人才观
2005-06-27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1―5月份,曙光电缆厂的产值、销售和利润三项指标增幅都在30%以上,预计今年可实现保七争八(产值确保七亿元、争取八亿元)的目标,在电线电缆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取得如此业绩,真让人称羡称奇。
曙光电缆有限公司的前身曙光电缆厂原本是一家草根企业,起步于作坊式的乡办厂,为什么在众多乡镇企业偃旗息鼓的大背景下,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曙光电缆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原本也是一位洗脚进厂的农民,不是科班出身,不懂电线电缆,为什么在一批农民企业家纷纷失利的时候,却引领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践证明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郑连元这位掌门人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郑连元说,正因为是乡镇企业,所以才深刻地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更清楚企业的硬伤在科技力不足,如果不加快进补,就会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被淘汰。正因为自己是农民,才懂得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更清楚人才在企业中的份量,如果不采取措施吸纳人才、广招人才,企业就不可能长成腾飞的翅膀。他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郑连元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可谓用尽心思,不惜代价。曙光“人才楼”就是最好的明证。早在六年前,在企业资金不很宽裕的情况下,郑连元为了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毅然投入数十万元,建成了人才楼。规定凡来厂工作的专家无偿提供设施齐全的住房一套;凡在厂里连续工作五年以上的大学生,可奖励住房一套,产权归住户所有。与此同时,在厂内设立科技创新奖,工艺改革奖,凡是在改革创新上取得实绩的都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这些举动在厂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外籍专家来了,国内顶尖的电线电缆精英来了,省内外名牌大学的数名学生成为曙光的一分子,厂内职工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多数职工学有所长,而且不少人成为土专家、技术能手。企业每年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都在数千万元,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科技贡献份额持续上升。
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曙光电缆有限公司是一列呼啸向前的列车的话,那么,引擎就是人才,科技就是动力。人才是靠郑连元的人才观的磁场吸附的,动力也是在强烈而先进的人才观下培育的。
今天的曙光电缆有限公司已经是一株参天大树,在国内电线电缆行业颇有声名,其产品早已运用于航天航空事业。但是,他们对人才的认识更加宽泛,对人才的渴求更加迫切。今年,他们除了继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奖励力度外,又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凡本厂职工的子女考取大专的一次性奖励8000元,凡考取本科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无条件接受菱塘籍在读大学生,暑假期间来厂实习,日工资30元以上。原以为这些接受企业奖励的学生必须毕业后回厂服务一段时间,这也是一般企业常用的引进人才的方法,可郑连元说,我们没有这个要求,学生毕业后,自愿择业。那么,企业为什么每年要拿出几十万元“扔到水里”呢?芽
面对这样的发问,郑连元回答,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回报职工,企业是职工创造的,创业发展了,必然要回报职工。另一方面,也是激励职工子女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至于他们毕业后到哪里工作是无关紧要的,不管到哪里,他们总不会忘记家乡,忘记曾经给他们支持的家乡的企业。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依此类推,得人心者,必得企业。郑连元以他的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嬴得了职工,嬴得了人才,也嬴得了市场和效益。在企业经营者大叹技工荒、职工荒,并上演一幕幕争夺人才、争夺职工活剧的今天,曙光电缆有限公司的职工队伍从未有过波动,相反,就业者都想方设法往曙光钻,职工们都以在曙光工作而自豪,这不是郑连元的人才观所产生的效应吗?郑连元在对待人才、对待职工方面的一些想法、做法是不是值得企业经营者们借鉴和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