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考成绩不公布排名叫好
2006-07-10 00:00:00 作者:张翅 来源:今日高邮
据《新华日报》报道:从今年起,新疆对普通高考成绩不再进行排名公布,也不公布考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名单,各新闻单位也不得对所谓高考“状元”进行炒作。由此,笔者联想到另一则消息:《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种种迹象表明,各地正在向固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宣战。
给学生成绩排名,并不是教育部门愿意这样做,而是在“应试教育”下不得已而为之。从升学机制来看,现今的高考,虽然有许多报考条件和要求,但大都是“软”的,惟有“分数”是“硬”的。高考揭榜时,既有总分也有排名。这种反馈样式成为一种导向,逐渐被各级考试所效仿。令人惊奇的是,以前一直不为人所高度重视的小学考试,也纷纷以成绩排起名来。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做法是激励学生上进的途径之一。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成绩排名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激励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侵害了未成年人包括隐私权和名誉权在内的权益。
近年来,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时,就是“高考状元”闪亮登场之日,学校、地方政府、新闻媒体、商家合力营造出一种对“高考状元”近乎崇拜的情结。其实,“高考状元”只不过是在高考中发挥比较出色、成绩领先而已,几分甚至几十分之差,并不能说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多大差别,“高考状元”并不能与成才、成功划上等号。香港大学去年在内地招生,吸引数千名学生报考,录取结果公布后,竟然有11名省市级的“高考状元”被拒,这可以说是对我们过分追捧“状元”的一个警示。
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对“高考状元”进行炒作,是应试教育思想和社会浮躁心态的反映,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强化了分数、名次这类概念,强化了学校、学生和家长“惟分数论”的情结,不利于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教育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新疆和上海的做法体现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制约,这一问题的解决仍然是较为困难的。如果教育部门还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惟一标准,如果高考指挥棒仍然逼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那么,各所学校肯定还是要抓应试教育。
在此,笔者真诚地呼吁:教育部门必须尝试建立新的更加人性化的评价体系;新闻媒体要辩证地看待“高考状元”,不要盲目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