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号”项目落户大连的启迪
2007-04-26 00:00:00 作者:韦石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3月,美国英特尔公司宣布在中国大连投资25亿美元,实施生产300毫米晶圆IT产业项目,这是大连历史上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也是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大项目。大连的产业结构将由此实现根本性转变,大连发展位次也因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而大大前移。了解这一项目落户大连的前后情况后,我们不能不被大连人矢志谋发展的精神、产业创新的智慧、海纳百川的心胸、孜孜以求的韧劲所打动。大连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大手笔,给“三年倍增”、“逼近百强”的高邮以怎样的启迪呢?
项目论证求“准”。2005年1月6日,大连市党政领导班子召开紧急会议,听取市信息产业局关于英特尔公司将来大连选址情况的汇报。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但又是一个需要高度保密、全力以赴跟踪的信息。因为这天是1月6日,所以项目被定名为“06号”项目。大连通过周密调研论证,确认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项目、千载难逢的新产业、千载难逢的大机遇,不管竞争对手有多强、引进困难有多大,都要志在必得,确保项目花落大连。
项目反馈求“快”。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06号”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延辉介绍:“英特尔公司所需要的材料,有些我们不超过一分钟传递过去。”项目谈判高峰期,也是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邮箱使用率的高峰期,仅从2006年2月到6月,邮件往来就达到近千封。英特尔先后向大连提出了100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而且答案要有详细明确的证据,英特尔还要暗中调查核证。比如,需要提供一份关于大连地区过去100年中的地震情况资料。大连在很短的时间内,克服各种困难,给英特尔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地震图表。
项目博弈求“合”。面对25亿美元的IT产业项目,一些省部红了眼,明里暗里与大连“强争、硬拼”。大连举全市之力,万众一心拔头筹。为了达到英特尔的选址要求,大连市提出两个选址方案,并紧急启动三大举措:国土局、房产局、财政局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用地补偿测算和土地报批工作;基建中心快速完成了大规模场平和动迁楼房建设工程;规划局、设计院、环保局等部门,按照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厂的规划要求,编制了八个方面的专业报告,绘制了供水、供电、生活、交通、文教、卫生等各种图板。英特尔公司一位高管感慨地说,中国大连的团队是最有效率的。
项目建设求“实”。英特尔的考察人员来大连,从来不事先通知政府部门,他们同大连方交流有自己的原则,即“三不准”:不准交换名片,不准递交资料,不准近距离接触。在两年多时间里,英特尔究竟有多少人次来大连考察访问,谁也统计不出来。据大连市有关部门保守估计,至少有400多人次。2005年夏天,离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到一个月的英特尔公司选址考察人员突然又返回来,在没有得到任何预约信息的情况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接待人员将英特尔考察人员再次带到选址地点――董家沟街道。让英特尔考察人员大为吃惊的是,上次来时还是民房座座的居住区,此时已经看不见一座民房,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空地。短短一个月时间,怎么可能?!仔细询问之后,美方人员才得知,为了能让英特尔项目早日落户,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部门在管委会的领导下通力配合,在最短时间里动迁了近300户居民。由于思想工作提前做到位,充分保障了动迁居民的利益,创造了9天动迁246户居民的“董家沟奇迹”。
项目进展求“创”。大连市长夏德仁说,大连IT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般到创新,都是坚韧不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结果。大连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与产业重组、产业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培育与集成电路相关联的软件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连软件园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引进企业最多的软件园,共有300多家软件企业,软件产值和出口多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吸引外国大公司8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公司30家。为此,夏德仁说了一句很形象的话:“英特尔25亿美元项目落地,又将会跟进一大批IT项目,这不仅是‘抢’来的、‘引’来的,更是‘创’来的。”
大连同英特尔的艰苦谈判用了整整3年时间,而正式签约仪式只用了30分钟。大连人用3年的心血,换来了30分钟的交响乐,也换来了大连未来的辉煌。三年“苦恋”,三年博弈,大连招商引资频生奇葩。我市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一季度开局良好,开工和竣工项目都有新突破。但是,对照大连的经验,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一些地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信息不敏感,资料不健全,人员不到位,跟踪不紧逼,规划不先行,要素不落实,服务不尽责,合力不紧密,建设不集约、进展不迅速等“十不”现象仍然存在。三年倍增,兴也项目招商,衰也项目招商,我们要像大连人那样,在项目招商的“准”、“快”、“合”、“实”、“创”上狠下功夫,让更多更大更好的项目在高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