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与转移
2007-06-05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全国“两会”上,“留守儿童”仍然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他们说,农村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危险的边缘,孩子们缺少家庭的温情,缺乏父母的抚爱,不少孩子性格扭曲,成绩下滑,不思进取,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未来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像也没有提出多少治本之策。
与“留守儿童”直接相关联的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许多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有些地区甚至提出发展所谓的“打工经济”,即靠外出打工发展经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就是些“613860”(儿童、妇女和老人)。
长此以往,出现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如此,连带着的老人赡养、婚姻、计生、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等问题,也一同出现了,搞得镇村干部到处救火,疲于奔命,无力招架。
由此,笔者感到,劳动力输出只是权宜之计,绝非长远之举。而且,外出打工也许富裕了农民,但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赚了大钱的,在城里买了房子,小孩也到城里上学,老人等问题却留在农村,真正“凤还巢”创业的,可谓凤毛麟角;赚得少的,也仅仅能维持小孩上学等日常开销,发展生产也只是一种梦想。说得狭隘一点,打工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事实也是这样,外出打工者,家里的田一般不肯让,闲时由妇女老人照看着,忙时回来突击几天,种的是常规品种,收多收少收好收孬,听天由命。国家免除农业税后,更是如此,土地难流转,优质资源产生不了最佳效益。
与劳动力输出相对应的是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就是由从事一产转移到从事二、三产业,农民离土不离乡,或者既不离土也不离乡,亦工亦农,亦工亦商。凡是真正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乡镇和地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就少,农村经济发展就快。反之,就可能是多年山河依旧,面貌不改。
所以,笔者以为,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办法只有一个,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有些镇村干部会说笔者站着说话不喊腰疼,如果能调整,有条件发展,还等着你说吗?我们地处偏僻,又是实心地带,要资源没资源,要环境没环境,如何调整,谁来投资?
他们所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身边的例子又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条件是人创造的,环境是人改善的。同样地处偏僻的汤庄,民营经济却红红火火,仅原高家一个小村,就出了数十位身价百万、千万的老板。同样是工业经济欠发达的司徒,靠着发展高效农业,农民收入逐年提高,镇村经济不断发展。龙虬镇仅罗氏沼虾产业就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就业、增收。相反,有些工业经济发展得较早较快的乡镇,却萎缩了,滞后了;有些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交通环境大为改善的今天,哪一个乡镇都说不上偏僻闭塞,应该说都处在同一发展平台上,处在新的同一起跑线上。拉开差距的直接原因是自身努力的程度。
现在最要紧的是加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旅游)则游,三业并举,百花齐放。
要营造农民自主创业的浓烈氛围,以非常的政策,非常的举措,激发农民勇创业、创新业、创大业的热情,从兴办一家龙头加工企业,组建一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一个家庭农场,培育一个特色农产品,申报一个农产品品牌做起,在解决自身创业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诚如是,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了,诸如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在加快发展中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之路也必然在脚下延伸。农村劳动力还有什么必要输出呢,说不定我们还要吸纳外地人就业。
从农村现状和未来发展来看,必须重转移轻输出,多转移少输出,甚至只转移不输出,在充分转移中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