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9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新华日报》刊载一则消息:淮安市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到市教育局座谈教育工作。谁知,座谈会开始没几分钟,与会家长一致“炮轰”教育局长。引发家长集体“炮轰”教育局长的导火索是家长们现在都在使用的“校讯通”。
“校讯通”又称“校信通”或“家校通”,是学校与通讯运营商合作开发的手机短信平台,用于学校及老师与家长的日常联系。据了解,“校讯通”在各地中小学被普遍使用,大多数家长都会加入学校的“校讯通”,每月的通讯费用从手机话费中扣除。
“校讯通”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督促学生学习,乃至发通知、布置作业、通报课堂表现等方面确实既省时又省力。但我们静心想一想,一则“短信”怎么能全方位反映学生在校的整个情况呢?有一位老师给一位学生家长发“短信”反映该生在校同班上同学打架,这位家长接到“校讯通”的“短信”后,火冒三丈,不问青红皂白把孩子揍了一顿。家长的行为可能过于“鲁莽”,但“告状”的“短信”因“篇幅”的限制也只能反映事情结果,至于“过程”老师也没有时间通过“校讯通”将其说明。
“校讯通”运用的出发点本身并没有错,它能及时同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但目前的“校讯通”出现了“异化”现象,学校和老师对“校讯通”的过度依赖,削弱了与家长之间的感情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样,光靠几条短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通过“校讯通”交流沟通,远没有“面对面”来得生动、实在、具体,特别是一些关于学生教育的细节问题,是要在你一句我一言的交流中才能发现的。一位家长坦言道:“现在生活、工作节奏快,要求老师像以前一样对每位学生都进行‘家访’,这不太现实,但对于少数特别的孩子,老师能不能辛苦一下,登门访一访?”
记得以前学校都有“家访制度”,老师深入学生家庭中,不光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便于“因人施教”,同时还能帮助困难家庭的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现在有许多家长抱怨,老师的“短信”有时让人很纠结,就连布置作业有时也通过“校讯通”发布。对此,家长们忙得不亦乐乎,不是上“校园网”查询,就是到街上的打印店下载打印,每年用于学生作业下载打印的费用就要数百元。
要确保“校讯通”不被“异化”,传统的家长会、家访还是不能少。学校每学期多召开几次家长会,每月开设家长开放日,老师多几次家访,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同学生家长聊上几句,要比每天发出10条短信的信息含量大得多。同时,家访的过程也是老师体验生活的过程,向社会学习、向家长学习的过程。但愿“校讯通”不要异化为“全能通”,但愿我们的老师能够多开展“走转改”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教风,变发“短信”为走访家长、联系社会、交心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