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评论
走出“菜贱伤农”的怪圈

2013-02-06 00:00:00    作者:肖州    来源:今日高邮

4日,本报刊发《芦蒿丰产价格低 种菜大户“伤不起”》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热心人士为卢爱华卖芦蒿出智出力,令人欣慰。在欣慰的同时,笔者也感到心酸和痛惜,今年芦蒿难销,不是缺销路,而是价太低,销售越多亏损越大;不是卢爱华个别现象,而是芦蒿种植者普遍亏损,“菜贱伤农”伤脑筋。

“菜贱伤农”根源何在?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农民在种植上盲从,习惯“跟风”,今年什么蔬菜价格高,明年则会趋之若鹜,盲目种植,结果造成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导致“菜贱伤农”。此外,由于个体农民的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市场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自然难以应付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另一方面,则是基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与帮助的缺位。

民生无小事,蔬菜的贵贱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何走出“菜贱伤农”的怪圈,笔者认为,除了农民自身要增强风险意识、除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外,基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必须站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高度,为农民致富出谋划策,如给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供需规律进行种植,加强超前预警,引导农民合理科学地种植,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帮助菜农卖菜等。 特别是芦蒿田头价0.6元/斤,而农贸市场里市民购买价3元/斤以上,如何帮助农民实现与农超、酒店宾馆、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也大有文章可做。只有畅通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才能降低蔬菜流通费用 ,实现农民和消费者的共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