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7 16:28:20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著名歌手那英就《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成团接受媒体采访,当记者问及那英多年前的专辑《那又怎样》时,那英说:“如果一个专辑等到若干年后,十首歌都不是败笔,这就是我贡献的音乐”。这位流行乐坛的“大姐大”,素来口直心快,大大咧咧,但此番话语,体现了她对自己音乐作品的自信,同时,也说明好的艺术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沉淀之后,依旧发光。照实一想,凡能流传的艺术经典,哪一部都是用心创作,精心打磨的,这一切归结到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上,让我想到做“艺术活”需要一颗“工匠心”。
“工匠心”就是锲而不舍。许多老一辈的艺术家从入行那天起,就抱定为艺献终生的信念,他们为艺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他勤奋好学。为了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他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为艺而谋,用心良苦,其心可鉴。
“工匠心”就是一丝不苟。多年前,我与著名影视演员赵静在邮交流影视创作时,赵老师谈及她在电影《笔中情》中扮演古代才女齐文娟一角,作为女主角,她与王伯昭扮演的大书法家赵旭之,举案齐眉,互生爱慕。为更贴近人物,赵静一边苦练古琴,一边学习中国书法,体验和感悟中华传统艺术的内涵、魅力,从而赋予了角色鲜活、生动。赵静老师在生活中也保持着对艺术的满腔热爱,一丝不苟,她画得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她的朗诵声情并茂,富有极强感染力,这些为她成功塑造角色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工匠心”就是矢志不渝。人民艺术家郭兰英,四岁学艺,十四岁一唱成名,从旧社会的梨园新秀,到坚定走上革命的艺术道路,郭兰英矢志不渝。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期,仍然坚持练功、练嗓,对艺木的信念始终如一,她的《南泥湾》《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成为传唱不衰的艺术经典。
“艺术活”需要“工匠心”,其实,无论什么行业、哪个行当,都得坚守“工匠精神”,秉持一颗“工匠心”,勤勉敬业,甘于寂寞,恒久专注,才能步入高原,攀上高峰。亦如那英在釆访结束时说的一句话:“如果不保持初心,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的内心永远没有纯净的东西”。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工匠心”不仅纯净,而且纯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