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评论
擦亮灌区世遗金字招牌 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

2021-12-19 18:09:32    作者:□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来源:今日高邮

近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张闪亮的世界级“金名片”花落高邮,实现了江苏零的突破,也是大运河沿线屈指可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此外,今年高邮灌区先后获得“江苏省节水型灌区”“全国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等多项表彰。一个个喜讯,一份份荣誉,既是属于高邮的骄傲和荣光,更是赋予高邮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日前,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专门赴水利部拜访,在感谢国家水利部门关心关注高邮的同时,希望在项目倾斜、专家支撑、水情教育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进一步擦亮灌区世遗金字招牌,打造文化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灌区,让灌区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高邮灌区申遗成功,根植于高邮悠久灿烂的农耕灌溉文化,得益于上级部门的重视帮助,归功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发力,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历史上,高邮灌区为高邮农业发展、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有一批历史悠久、继续发挥灌溉作用的水工遗存,生动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东方哲学传统,具有先进的科技价值、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保护是我们的义务,传承是我们的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赓续文明传统、勇担文化使命的高度,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要加强组织领导,实现从“框架”到“系统”的转变。在市级层面成立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解决灌区遗产保护相关重大问题。借助“外脑”,邀请专家高水平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统筹灌区遗产保护利用和现代化灌区传承发展。

要打造传承样板,实现从“延续”到“提升”的转变。科学划定灌溉设施及其伴生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实施灌区改善保护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力度,展现平津堰、南北水关、南关坝、子婴闸、界首小闸、琵琶洞、车逻闸等世遗魅力。 要致力融合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结合乡村振兴,在粮食安全、水环境改善、乡村面貌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水平提升等方面协同发力。结合文旅融合,用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独具特色的水工文化园。结合水工教育,打造集水情教育、培训交流、学术研究等于一体的水情教育中心全国水情教育基地。结合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加强“1111”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全国现代化样板灌区。

千里运河文脉悠悠,千年灌区奔流不息,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勤劳的高邮人民。里运河-高邮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高邮水利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带动高邮全域旅游的重要契机,更是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这一“流动的文化”更加熠熠生辉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以打造“人文灌区、幸福灌区、美丽灌区、智慧灌区、规范灌区”为抓手,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个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讲好高邮故事、传播高邮声音、展示高邮形象,让高邮灌区不仅是江苏省唯一,更要争创全国第一,助推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