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评论
【融媒快评】黄士民|长征精神代代传

2022-04-05 10:00:55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专题介绍音乐作品《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演出历程及深远的社会影响。参加《长征组歌》首演的歌唱家马子跃回忆有一次去江西兴国县演出,请当地老红军签名留念,其中有一位老红军认真地画了一个工整的五角星图案,老人家对他说,我不会写字,五角星就是我的名字。一个坚定革命者心中的崇高信仰呼之欲出,令人肃然起敬。

《长征组歌》是将军诗人萧华的著名作品,作为红军长征的亲历者,萧华将军对峥嵘岁月和革命战友满怀深情,一直想用诗的形式讴歌和纪念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壮举。1964年在杭州休假期间,萧华开始创作《长征组歌》,经常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奋笔疾书,写诗作词,激情和泪水湿透了纸背。著名的《长征组歌》由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合作完成了谱曲。战友文工团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正式在北京上演,连演了30多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76年2月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音乐片,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长征组歌》演出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生命力日益增强,既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水准,更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意志的锤炼。八十多年来,长征精神像一面火红的旗帜,引领中华儿女矢志奋斗,锤炼忠贞不渝的意志。萧华将军的夫人王新兰参加长征时年仅11岁,是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她说“别人的长征是用双腿走下来的,我是拉着马尾巴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崇高理想义无反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后来者,锤炼后来者,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传唱《长征组歌》中感悟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官兵一致同甘共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让世世代代中国人追随。歌唱家马子跃从20出头到古稀之年,近50年参加千余场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传颂长征精神,锤炼革命意志,《长征组歌》成为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收藏了500多册有关长征和《长征组歌》的书籍、100多万字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图片、各个时代的资料500多份。革命先烈始终对胜利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坚韧不拔,越战越勇,玉汝于成的坚强品质和奋斗精神,激励一代代艺术家投身弘扬长征精神的艺术实践,接力传承,无私奉献。

灵魂的洗礼。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人景仰的伟大丰碑。老战友艺术团长年坚持革命歌曲的演出,有许多演员是当年参加《长征组歌》首演的演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被称为“银发一族”。指挥刘江说,每一次排演《长征组歌》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前些年为准备一台有规模的演出,老同志们四处奔走,联系和落实伴奏乐队、演出场地。他们说虽然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但有的是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增广乐团的一帮年轻人被老同志为革命艺术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免费为他们的演出提供全程伴奏。这群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十分感慨,他们在参与《长征组歌》等革命歌曲的演出过程中,重温了伟大的奋斗,辉煌的事业,增进了对长征精神的了解,激发了更加浓烈的爱党爱国之情。演出的舞台成为年轻一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舞台,成为“四史”学习教育的良好平台。

前行的动力。近年来,把《长征组歌》永远唱下去,不仅成为艺术家们的光荣使命,而且也激励着年轻一代走进火热的艺术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将《长征组歌》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展示,一批八零后、九零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艺术创作。廖昌永院长为了让年轻演员更真切地感悟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专门请来老红军给学生们讲述这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增强他们对党史、军史的了解,对长征精神的深刻认识。长征精神给了年轻演员最直接的力量,最真切的感悟,使表演更具真实感,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成功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每一次演出都座无虚席。《长征组歌》经久不衰,成为永恒的经典,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精神丰碑,屹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踔厉奋发的不竭动力。

清明将至,让我们仰望星空,致敬先烈,传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唱响《长征组歌》,在革命歌曲、革命故事等优秀艺术作品中重温辉煌历史,感悟伟大壮举,践行英雄精神,激发新长征的无限热情和无穷力量,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诗篇。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