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今日评论
高邮面条杂谈

2022-10-29 15:01:31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最近高邮的“面事”层出不穷,一波连一波,一茬接一茬,让本来就挺有人气和名气的高邮面条一时间风生水起,热气腾腾,首届“邮滋味”高邮阳春面技能竞赛、青年作家周先生的《高邮面事》系列、融媒体中心陈先生、居先生关于高邮面条的独到解析和热心推介,加上此前众多高邮写手创作的事关高邮面条的文艺作品,都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表达了对高邮面条的钟情与偏爱。

高邮面条是高邮人绕不过去的一道饮食话题,一碗面成为邮城早市最热闹、最精彩、最接地气的风景,高邮人一天的烟火食事,便是从这一碗碗热气腾腾、香味飘飘的高邮面条开启。现在大家都习惯叫阳春面,其实叫高邮面条更具地域性,更具象,更响亮,阳春面充其量算是个学名。传说阳春面是因乾隆在阳春三月南巡时吃了一碗民间小面而来。乾隆在阳春三月南巡到淮安,扮成素人去到一个面摊吃了一碗面,这个面和宫廷美食大不相同,面条十分爽利,面汤清澈见底,表面漂浮着金色的油花,使得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乾隆皇帝胃口大开,直呼美味,由于正值阳春三月,乾隆皇帝还给这面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阳春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阳春面是相对清汤光面的统一叫法,历史由来已久,范围天南地北,即便叫高邮阳春面,我觉得也只是冠上一个地名而已,就如苏果的前面加个华润。前不久罗氏沼虾改称高邮大虾的做法挺不错,高邮大虾不仅底气十足,更多了一分自信。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阳春面当在其列,高邮面条更好地把握了阳春面的内核与精要,把阳春面做出了高邮特色、高邮味道、高邮精彩,美誉在外,美名远扬。一是本土百姓情有独钟;二是众多外地食客倍加推崇;三是高邮面条不仅物美价廉,而且回味无穷。一碗光面,干拌 、半汤、宽汤,猪油、麻油、色拉油,虾籽、浇头、葱花蛋、溏心蛋,青椒、蒜泥等等,洐生花式,名目繁多,重料、淡口、清汤,第几碗叉,量多量少,一锅十来碗,第一碗不硬,最后一碗亦不糊。高邮有多家面店的老板,特别是有几个女老板,耳听八路,眼观四方,心灵手巧,记忆超常,直让食客们拍案叫绝。面店的风味、风格也各有千秋,有的逸当板扎,有的麻利刷刮,有的味香浓郁,有的清淡爽口,应了那句“王小二下面,看人兑汤”的俗语。这话乍听似乎有些贬义,其实是精准制作,见人下面的职业门道。当年饮服公司旗下老高邮饭店的王师傅,就是个“看人兑汤”的下面好手。王师傅身板硬朗,声如洪钟,眨眼玲珑,往往面客还未到面锅旁,他那一声声“老张半汤,少点糊椒,老李干拌,面头硬点”便立刻传到空中,随后一手从身旁的竹匾子里操起一把面条,往沸腾的面锅中一扔,接着根据每个食客的食面习惯,放佐料、兑汤水,有条不紊,老王叉面时的动作既轻松又好看,特别是将面条从宽阔的汤水中捞起,在空中来回颠索的那两三下极具功夫,卡点到位,准确无误。王师傅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忙活中有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在难得的间隙,他会轻松哼两句京剧唱词,脸上洋溢着劳动的光彩。苏州作家陆文夫在小说《美食家》里这样描述食客朱自冶:“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缭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喜欢吃头汤面,饮食中寻得一份清心寡欲和独自欢喜。其实面条好吃,关键还有面条加工制作的过程,和面、兑碱,人工力道,再加轮回机轧,时长、间隔等等,不仅是力气活,也有技术含量。老高邮饭店李师傅轧出来的面条,色泽、样式都堪称完美,在他手上绝不会出现“走碱”、或面骨子囊了等技术性失误,吃这样的面条,就如吃从自家院子里刚拔出的小青菜,口味纯正,与众不同。我们现在好像更偏重于后期的佐料熬制和花色更新,对面条本身的质地和劲道、加工流程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实则上面条本身的质地远比佐料重要,佐料算是锦上添花。据说现在高邮面店的面条大都来自城区的水面加工作坊,好像以外地人居多,面条的成色和面条的骨子和当年老高邮饭店现场加工,即做即食的相比,略显逊色,但这丝毫不影响高邮面店百花齐放、门庭若市的经营态势。几百家面店,有大有小,有老有新,各有招式,各有千秋,都有看家本领和自己的味道密码,有的隔街而设,有的咫尺之间,但丝毫不影响彼此的经营路数,所谓船多不碍港。高邮人天天见面的恒久热情,让高邮面条成为高邮早餐市场的绝对主力,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也撼动不了高邮面条在高邮早市中的老大地位。江南的、东北的;手擀的,机轧的;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重庆小面,河南炒面等等,再怎么尝试、尝鲜,都不会占了高邮面条的一亩三分地。高邮面条既有北方的豪爽秉性,又有江南的细腻特点,高邮面条平民属性,大众消费,沾着浓郁的市井风情,小面店忙起来,食客们直接站在店边一气猛叉,风卷残云如卷席,三下五除二,在富有节奏的叉面声中便见碗底光亮。一碗面、一只鸡蛋、一杯豆浆,是高邮人的早餐标配,快捷、实惠、可口。这些年为满足多种消费需求,面店也推出肉丝面、腰花面、长鱼面、大排面、鱼汤面、青菜面等花色品种,配套供应蒲包肉、茶干、油条,尤其是每张桌上放的雪里蕻咸菜,激发食客们的满腔热情,口重的一小勺不够,还要再来上一勺,往面条里一放,立马熟悉地操起筷子拌匀,蛮爽的。这些经营服务都是对阳春面的发扬光大,但归根到底,高邮面条的灵魂是干拌,干而不腻,干而又爽,哪怕吃到最后一口,也是根根如线,一拖而就,没有任何拖沓,更不可能拖泥带水。干拌最能检测面条的质地和下面的水平。高邮本土加工面条的人似乎不多了,泰康饭店钭对门永祥面店老板以前就是加工水面的,曾给彩霞面馆等许多有点名气的面店供货。现在给高邮几百家面店供应面条的大都来自四川、重庆等地,他们每天晚上十二点左右开工,早五点前就得把货送到位,辛苦可想而知。开面店、下面条也是个苦差事,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早起不说,一天几百碗面条一碗碗叉下来,臂膀酸胀,小腿肚发麻,没有一点力道和站功,也很难坚持下来,夏、冬两季,更受考验。这些年也有打着高邮面条牌子去外埠经营的创业者,似乎能打响的并不多,让人想起一方水土的俗话,就像有人说洋河大曲就得在那片土地上生产,地域、水质等等,成就了食物的精华。现在节假日面店里时常有在外地的高邮人和来高邮的外地人,面条、佐料一并打包,一次就带上个二十碗的量,网红面店每天通过物流快递发出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造就美食美物,味蕾是乡愁的路标。高邮人爱面条爱得一往情深,一点不打折扣,许多人一年三百多天,天天见面,除非面店过年那几天歇业,有的早茶几个包子下肚,还要再来一小碗面条圆个场,似乎这样才真正踏实。

运河水,家乡面,阳春味,高邮佳。一碗面条承载着一个地方的烟火食事,蕴含着一个地方的饮食基因,高邮面条已列入2019年第三批高邮市级非遗名录,成为高邮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高邮面条要风生水起,保持强劲势头和鲜明标识,要秉承传统,守正创新。走大众路线,朴实无华,低调务实,不花里胡哨,更不华而不实,留一份老面条的那种“水土味”,多一些地域文化的清新气;合大家口味。众口难调,把握根本,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兼容味觉,均衡味道,满足味蕾,让“邮滋味”有滋味,有滋味更入味,更入心;贴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守住传统优势的同时,创新技艺、技法,同行之间多交流,多互动,多借鉴,百花齐放,抱团展示,为高邮面条更美好的未来合力同心,常来常往,面面俱到,心心相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