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2 10:11:07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是上古风俗遗存最多的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端午是是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高度融合的节日。我们这里有包粽子、挂艾叶、家家烧“十二红”、孩子们挂百索、戴香囊、穿虎鞋等风俗习惯,全国各地还有赛龙舟、点朱砂、放纸鸢等祈福避邪的传统活动。端午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一直贯穿始终。
前两天在南门大街见一老太卖的东西挺有特色,有端午的香囊、节日的挂件等,琳琅满目,五彩缤纷,都是寻常百姓的家用物件,有的还可能属非遗行当。我拿起手机给老太拍照时,老太风趣地说:“拍什么啊,哪外好看呢”!我说你做的老虎鞋好看呢!这些传统的老手艺延续着淳朴的民俗,让民间的非遗老行当薪火相传。近年来,市文旅部门每年都在端午前后组织非遗集中展示活动,很多老行当、老手艺、老把式都热情参与,纷纷展示看家本领,个个兴高采烈。类似的专题活动形式让更多人领略到老手艺、老物件的魅力。让人感到有些担忧的是后继乏人的问题,细心观察,这些非遗项目的留守人或是制作人,基本年龄都偏大,小的也有60来岁了。我曾问过几位从事老行当的老师傅,有没有人愿意来学徒或是有没有中意的传承人,他们均露出无奈的表情。一方面,老行当、老手艺承载了我们许多美好生活的记忆,延续了醇厚的民风民情,记录了乡情乡愁,一方面老手艺、老行当因制作工艺相对复杂、批量生产的技术支撑不足,导致市场萎缩,利润空间有限,前景堪忧。其实,大家都知道老物件用起来挺有感觉,十分舒服,譬如泡脚桶,现在市场上许多通电的多功能足浴桶大都数是塑料制造,名目名堂虽多,但远不如手工木制泡脚桶的绿色环保、养足益气。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一直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用起来,说源头、讲故事、显活力,他倡导并推出的许多有鲜明特色、有鲜活生命力的故宫文创产品,风生水起,流传甚广。我市这些年在非遗传承、非遗进景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前不久刚对外开放的 “高邮市非遗文化展示馆 ”,全面系统、艺术直观地展示了本土悠久深厚 的非遗传统文化, 起到了很好的展示、宣传、引导、推广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一时段内直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具有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近年来,我市坚持积极申报和传承发展同步推进,相继明确了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非遗传承认伍,营造了薪火相传的氛围,收到一定成效。但老手艺、老行当的接续传承、发扬光大,还有许多文章可做,一些项目依旧存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困,在寻求让老手艺活起来、老物件用起来的有效路径等方面,仍需做认真研究和探索,要做足做活用心链接、梯队传承的文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老手艺、老行当的实用与功效发生质的变化,非遗项目传承面临新形势、新课题,要多头多路,多着并举,慎始敬终,不断给有发展空间的老手艺、老物件注入新技术、赋予新元素、丰富新内涵、做出新样式、提升新品位、融入新时代,让老干发新枝,扬长避短,焕发青春,特别是在老行当、老物件的文化创意、技术创新、规模生产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拓宽视野,广开门路,形成品牌,打好特色拳,做长产业链,延伸新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 也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传统生生不息,民风民俗代代相传,生活是五花八门的“俗”,非遗是大俗大雅的“美”,秉承文化之脉,留住传统之根,美好接“粽”而至,幸福接“粽”而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