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9 20:34:40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早晨路过清华园边上的二子特色烧饼店,只见买黄烧饼的队伍排了足足有三十人之余。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较大改变,低糖低盐,清淡清欢。虽说现在吃月饼的人不多了,但今天烧饼店前长长的队伍表明,传统节日的传统风俗依然留存在平常岁月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饮食服务公司工作。那些年每逢中秋节,公司就组织中层干部到城区各个饼面店帮忙。那时个体烧饼店很少,所以中秋节前后,公司所属的几十家饼面店都人头攒动,购买黄烧饼的市民络绎不绝。当年我是公司团总支书记,算是名中层干部,所以也下沉门店帮忙,工作地点在中市口秦邮饼面店,这家门店在九十年代府前街一期工程中已被拆除。中秋前后,每天早晨四点半便赶到店里,和店里的职工们一同劳作。其实,我又不会“打烧饼”,只是帮助在最前面发发烧饼,维持排队秩序,这样的帮忙,尽管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但也让我在基层一线感同身受,感知门店职工的辛苦。那个年代,公司所属的各家饭店、饼面店都门庭若市、红红火火,黄烧饼夹月饼是标配,老百姓买回家,趁热将黄烧饼从中间掰开,板扎的,会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将黄烧饼揭开三分之二的样子,把切好的月饼,慢慢塞进烧饼内,轻轻挤压靠实,黄烧饼夹月饼便大功告成,咬上一口,香!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中秋节吃月饼的似乎较先前少了许多,买黄烧饼的人也随之锐减,许多人现在买月饼算是“应节”。岁月流逝,黄烧饼夹月饼的滋味犹在舌尖,余香袅袅。二子介绍,以前中秋节一天,黄烧饼可卖到大几百个,现在也就一、二百个。销量少了,但仍有市场,即便平时,很多市民仍然喜欢买一两个黄烧饼嚼嚼,有时会夹一根油条。考究的,还用烧饼夹蒲包肉。到是火锅店、饭店现在有一定需求量,鸡汤、鸭汤、老鹅汤泡烧饼,跩呢!说到二子烧饼店,城区有好几家,南海二子烧饼店、南门大街二子烧饼、清华园二子特色烧饼等,生意还都不错,今天过节,更多了几分热闹。用二子做店招的,似乎还挺多。城区傅公桥向北不远有一家二子蒲包肉也小有名气。早年陈佩斯的喜剧系列影片叫《二子开店》,一声二子,喊得还真就顺溜。
汪先生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中秋节的烧饼依然热销,说明传统风物的无穷魅力,留在舌尖上的味道,既是传统烙在味蕾的深刻印记,也是寻常生活、平凡日子的温情烘托。中秋的黄烧饼,满满的老味道,杠杠的老手艺,延续的是风俗,传递的是乡情。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