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1 20:32:36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昨天,高邮老乡、研究汪曾祺最早者之一的陆建华来高邮,与故乡文友见面,并作“在文学道路上努力攀登”的专题讲座。
耋耄之年的陆建华精气神十足,侃侃而谈,绘声绘色,他围绕40年酸甜苦辣、66年集报经历、与乡贤汪曾祺的交往、对家乡文化事业和家乡文友的建议与期望等六个方面,生动讲述在文学道路上努力攀登的丰富经历与多元实践,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讲座中的陆建华先生思维敏捷,深入浅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阐述自己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过往,由最初的小说创作到后来的文艺评论;由135本集报到巴黎奥运专辑;由与乡贤汪曾祺的交往到出版研究汪曾祺的系列专著;由40年前赴省城工作到退而不休,创作不止,让人真切感受到他的专注与率真。他以一种交流谈心的方式与受众拉近距离,幽默风趣的风格让讲座的氛围轻松活泼。最触动人心的是陆建华先生在讲座末尾有关写作人生的自我评价,始终对自己保持清醒认识,称自己是知道感恩的聪明糊涂人。
听陆建华先生的讲座,感觉快人快语的他宝刀不老,活力四射,尤其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辛勤创作,让人进一步理解他的“勉耕斋”的含义。我和陆建华先生素未谋面,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常送稿到县文联,多次听文联老主席陈其昌提及陆建华及他的文章,那时在心里觉得陆建华是高邮文化人中的出色代表。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公司张世同编辑《银海珠光》一书,请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的陆建华为该书作序,当时他正在忙于大型丛书《江苏文学五十年》的编辑工作,但还是挤出时间给《银海珠光》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群众性的影评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不仅使群众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逐步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对影评者本身来说,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陆建华先生在序言中还深情回顾1952年10月在临泽镇的一个大广场上第一次看电影的情景,他说那时刚从乡村到该镇读书,第一次看电影,其激动喜悦甚至略带紧张的心情难以表述。作为高邮最早的影评人,陆建华先生曾写过一些电影评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撰写的电影《大决战》评论《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获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全国影评征文三等奖。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斩获32枚金牌,我为所有获得冠军的个人及团体写了一首六行诗,起名《中国骄傲》,发表在市文联的《珠湖》杂志上。陈其昌先生后来告诉我,说陆建华先生看了以后同他讲,这首诗有特色、有意思,可惜时效错过了,要不然可在更高层面的报刋杂志发表。话语当中充满对家乡后学的关爱。
悠悠四十载,春夏秋和冬。陆建华先生离开高邮40年,始终关注家乡,情系家乡,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摇旗擂鼓,为家乡文学青年的成长搭建舞台。陆建华先生几十年笔耕不辍,努力登攀,尤其是在退休之后,初心不改,热情不减,勤勉不怠,追求不懈,老有作为,成为家乡后学孜孜以求的动力。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