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0 00:00:00 作者:高邮市中医医院风湿科 主治中医师 刘源 来源:今日高邮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26%,男女比例为5:1,只不过女性发病较缓慢及病情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发挥作用,已证实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和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发病倾向。
本病发病隐袭,早期患者多表现为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有的患者感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初始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此时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综合征相混淆。随着病情的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柱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据报道,我国患者有24%-75%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病变,以膝、髋、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和足小关节偶有受累,此时需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它器官受累。跖底筋炎,跟腱炎或其他部位的肌腱末端病在本病常见,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一般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可致视力障碍,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认为结核,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该病还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对于早期一但有上述临床表现,关节体征和关节外表现及家族史患者应立即请专科医生给予相关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及骶髂关节CT或MR检查以便尽早诊断治疗。
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应通过非药物及药物综合治疗的方法以冀达到控制症状改善预后。
1、非药物治疗
①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并与医师合作,同时注重患者社会心理及康复训练。
②劝导患者要谨慎而不间断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取得和维持脊柱关节的最好位置,增强椎旁肌肉和增加肺活动量,其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
③站立应尽量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态。坐位也应保持胸部直立,应睡硬板床,多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的体位,枕头要矮,一旦出现上胸或颈椎受累应停用枕头。④减少或避免引起持续性疼痛的体力活动,定期测量身高。
⑤炎性关节或其他软组织的疼痛,可选择必要的物理治疗。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简称抗炎药)
这一类药物对于早期腰背部疼痛和发僵的关节的肿胀疾病的改善有较好的疗效,如患者年轻,又无胃肠,肝肾及其他器官疾病或其他禁忌证,可作为首选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柳氮磺吡啶
该药可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节疼痛,肿胀和发僵,并可降低实验室活动性指标,特别适用于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关节炎,并对该病并发的前色素膜炎有预防复发和减轻病变的作用。
3、甲氯喋呤
对于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经柳氮横吡啶和非甾体抗生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甲氯喋呤。
4、中药
中医认为该病为肾虚督滞,治疗当以益肾通督法并结合临床综合辨证施药,长期治之。
总之,该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极易误诊误治,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并坚持长期功能锻炼,切勿轻信偏方及广告误导,而失去早期治疗的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