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3 00:00:00 作者:倪有松 来源:今日高邮
进入老年期后,人体出现了许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据研究,65岁以上的老人若与30岁健康个体对比,前者的脑重量为后者的56%,脑血流量为80%,此外,在心、肾、呼吸与代谢功能上也有着明显的下降。高龄老人的生活方式渐趋单调,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等躯体疾病也越来越多,以及家庭地位下降等因素的作用下,高龄者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异常者有相对增多之势。因此,重视老年期的心理卫生,防止老年时期精神疾病的发生,目前已经成为精神病学中的一个新课题。
部分老人离退休后,家庭成为活动中心,随之而来的单调生活,“空巢”现象、丧偶、家庭人际关系以及老年人的家庭角色变化等都是老人面临的心理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则心情愉快,若处理不好,就会适应不了,心情压抑,情绪苦闷,甚至丧失生活的兴趣。此外,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脑器质性综合症,且致残程度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心理卫生保健上,应重视以下几点:
(1)防止老年期心因性疾病的发生,要改善退休老人的福利待遇,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协调其家庭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并减少精神紧张。对已发生心因性疾病者,应充分地重视环境调整与精神治疗。
(2)防止老年性谵妄:在伴发躯体性疾病的同时,高龄患者易产生老年性谵妄。故应积极治疗躯体疾病,注意患者对使用的任何药物的耐受情况。当解除了躯体疾患或营养代谢失调后,老年性谵妄是可望恢复常态的。
(3)注意改善脑功能状态,防止一些缺血性脑疾患导致的精神异常;要防止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加强脑血循环,必要时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措施。
(4)开展老年心理卫生的宣传与咨询,普及医疗卫生常识,增强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治,减少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