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0 00:00:00 作者: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外科副主任 周宏 来源:今日高邮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多发于中老年人,45岁以上人群高发,男女发病率基本相近。
大肠癌发病原因 尚不完全清楚,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一般认为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1、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大肠癌相当密切。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区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2、结肠息肉 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家族性息肉病为染色体显性遗传,患有家族性息肉病基因的患者发生癌变的平均年龄为39岁。错构瘤性息肉,近年来也有癌变的报道。3、大肠慢性炎症 一些慢性结直肠炎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4、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正在不断被证实。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由于肿瘤部位和病程的不同,大肠癌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最常见的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和粪便性质的改变、便血、贫血、腹部肿块、肠梗阻和体重减轻等。大便改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稀烂,带有粘液。
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 包括:病因学预防,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积极防治肠道疾病,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警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以期早期发现大肠癌。
大肠癌的治疗 倡导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多数原发肿瘤可作根治性的切除,如不能施行根治手术,仍可作姑息性切除,使症状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以5-氟尿嘧啶为首选的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热疗等,大肠癌根治性治疗后约40%的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或转移,另有约5%的病人会发生异时性大肠多原发癌,如能及时发现,部分患者仍有再次手术切除的机会。 因此,大肠癌术后应密切随防。术后前两年,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两年后半年复查一次,5年后1年复查一次。复查的内容包括: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大便隐血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CEA、CA19-9的检查,腹部影像学检查(B超、CT及MRI),钡灌肠和结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