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8 00:00:00 作者:高邮市中医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朱继德 来源:今日高邮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危险因素有哪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主要(传统)危险因素:主要指研究较早,已有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包括年龄、家庭史、男性、高血压症、吸烟、血清胆固醇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糖尿病、肾功能受损。
第二类:潜在危险因素:指较新的,目前有在争议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因素。包括超重肥胖、血清甘油三脂升高、胰岛素抵抗综合症和糖代谢异常、血清载脂蛋白-2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升高、慢性炎症、氧化应激血浆高同型半脘氨酸升高、睡眠呼吸障碍。
第三类: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指较早就了解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其结果可靠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包括: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与变动、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过量饮酒、精神紧张(压力),某些精神疾病。
上述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肥胖、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这些危险因素存在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大部分的相互作用是互补协同关系,多个危险因素的并存使个体的发病危险成倍增加。因此,心血管病的危险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更取决于个体同时具有的危险因素的数目与程度。
心血管危险因素除了年龄、性别、家庭史等作用因素不可改变,其他危险因素是可以干预改变的,是可以预防的,提高人们对这些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干预,是防止心血管病的关键,最理想的结果是阻止危险因素的发生与建立,从而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作者简介:
朱继德,副主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毕业于扬州市医学院,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曾在江苏省苏北医院进修普内科及心血管内科,在省级以上学术杂志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