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法宝”构筑村级组织堡垒
2004-06-09 00:00:00 作者:周雷森 丁筱灵 来源:今日高邮
记者近日在郭集镇大营村采访时惊喜地发现:村里一些党员干部做起了小老板,帮助村民转产转业,成为党的“富民政策”的实践者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羊”,同时也增强了以村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农村扶贫治穷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法宝之一:塑造民敬之身
带民富,党员干部先要带头富。围绕新时期党员如何发挥作用,提高自身威信,大营村在抓致富、抓自律的基础上,开展“富脑子,挣票子”的主题活动,要求村组干部、全体党员每人要有一条致富路子。目前,三名主要村干家家有副业。村支书个人搞了一个电热管厂,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村副支书有20多亩罗氏沼虾,年纯收入不下于2万元;村会计跑市场收入也不少。此外,全村50名党员有6名党员搞个私企业,有34名党员从事经营第二、第三产业,各村民小组长也都有自己挣钱的路子,既有养鸭大户,也有养鹅大户,真正做到了带头致富,带领致富。
法宝之二:构造民富之路
大营村依滩傍湖,地理条件优越,水面、荡滩资源丰富,但前些年资源利用率不高。为此,该村对废弃旱地、河塘、荡滩等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改造,宜粮则粮、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几年来,全村改造废地、废埂、废河塘250亩,新增粮田50亩,养殖水面150亩,林地50亩,另外开发荒滩近1000亩,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30万元。在此基础上,大营村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家门、村门向市场大门转移。目前,全村工业生产从业人员350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20人,劳务输出人员208人,多种经营生产从业人员120人。现在的大营村基本上没有青壮劳动力闲置在家。
法宝之三:营造民赞之情
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是大营村支部的工作准则。凡群众提出的问题不管大小,能办的及时办,困难的尽力办,不能办的说清楚。每年,村支部都对村里困难户给予帮扶,大病都能得到村里的帮助。为解决群众行路难,村里通上了砂石路面。近年新建近4公里的通组水泥路。今年,村里又启动了通组公路灰色化建设工程,村支部还着手规划启动改水工程,争取年底让每一户都用上自来水。
村支部带领村民富,村民全力支持村支部。从2001年至2003年,大营村税费解缴任务都在6月30日前完成,用实际行动向“七一”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