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心香缕缕寄法魂

2004-10-19 00:00:00    作者:韩粉琴 文 陆学智 摄    来源:今日高邮

心香缕缕寄法魂

――记情系人民的好法官沈国民

韩粉琴/文 陆学智/摄



沈国民生前在办公室

人物背景
沈国民,1962年10月8日出生;1980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9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经招干考试进入高邮市人民法院工作,历任民庭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临泽法庭庭长、临城法庭庭长、政治教导员。
2004年8月21日,沈国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2岁。
沈国民在法院工作了19个年头,他始终以人民法官的职业标准践行司法为民,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影响身边同事,始终以人民公仆的普通身份善待他人。
2004年10月18日,中共高邮市委、市政府追认沈国民同志为中共高邮市优秀共产党员。

法魂绝唱:好法官倒在工作岗位上……

 
全家照                                     妻子雍殿梅捧着丈夫的遗像悲痛欲绝

2001年1月4日,沈国民端坐在临城法庭审判台上,用他特有的平缓而威严的语调进行法庭调查。
庭审的节奏不时因为他说话停顿而中断,背对着他的书记员小周顺着当事人诧异的眼神回头望去,只见沈庭长浑身颤抖,脸因疼痛涨得紫红紫红,豆大的汗珠不断下滴……
他竭力保持端正的坐姿,强忍一阵阵疼痛继续庭审。
来不及宣布庭审结束,沈国民被紧急送往医院,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当即进行手术。其实早在4天前,他就被诊断出阑尾炎。因年终岁首,各项工作多、立案多,身为临城庭庭长的他要求保守治疗,每天抽空去医院打点滴。当医生打开他的腹腔时,已经找不到半点阑尾组织――全部化脓了。住院期间,他叫书记员小周天天来床头汇报工作,分析受理的各项案件,再让小周将自己的工作思路反馈给同事。
休息了33天,伤口还没愈合,他就捂着引流袋上班了。
临城法庭受理了高邮长兴印刷有限公司诉杭州某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案,法院受理后,沈国民到杭州调查,发现是一家空壳公司,找不到经营场所,也没有任何设备、公司人员。长兴公司50多万元印刷费追讨无门,生产经营面临窘境。一个案件关系到一家小企业的生死存亡,沈国民回邮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根据自己多年审判工作的经验,从蛛丝蚂迹中感觉到该空壳公司有抽资组建其他公司的可能,并研制几套帮助长兴公司讨回债务的法律途径。
2001年2月下旬,沈国民得到消息,杭州公司方最近有资金入账。这个案件法律关系比较复杂,一个环节不慎,对方就可能采取应变措施而使长兴公司一分钱也无法讨回头。
一贯喜欢挑战疑难复杂案件的沈国民带了一套医用清创工具和药物,和同事一起上路了。
在杭州,他到工商部门调阅工商档案,到会计师事务所查找验资报告,接连跑了几家,终于找到对方投资不实的证据,然后他们火速赶到那家空壳公司的下属公司,宣布其为第二被告,并冻结银行账号。对方两名律师抗议,沈国民说,你们可以查阅《公司法》某条某款及最高人民法院某年某月的司法解释。对方律师找来一本法律汇编一看,果然一字不错、不漏,顿时哑口无言。
在杭三天,沈国民带着执行到的55万元汇票顺利返回高邮。案件办得出乎意料地顺利,晚上回来的路上,同行的几个年轻人很兴奋,闹着要喝酒庆祝一下。沈国民坚持不同意让当事人破费,最后带领大家在龙奔服务区吃了6元/份的快餐。
有谁知道:杭州之行,沈国民隆起的法官西服下,绑着三根引流管袋!每日奔波,沈国民腹部伤口因磨擦布满了血泡,白天,每隔一段时间,他就瞅个空,去洗手间擦拭溢出的脓血;晚上,他偷偷地在旅馆卫生间里换药清理伤口。
沈国民太大意自己了,他以为自己身体一直很棒,开个阑尾算不了什么,他依然忘我地工作。
2001年6月4日下午的那次开庭成了沈国民最后一次开庭。
事先,书记员小郑就发现他手捂着伤口,脸色苍白,眉头紧锁。她问:你身体不好,今天就不要开庭了,要不换人审理,正好通知双方当事人。沈国民却说:这个庭我已经开过一次,案情我最熟悉,再说原告是浙江温州人,来回一趟多不容易啊!我身体没事,忍一下就过去。
庭审中,锥心刺骨的疼痛迫使他一次又一次放低说话的语调,但他仍思路清晰地主持审判每个步骤,并当庭作出了判决结果。来不及说完“审判长:沈国民”六个字,浑身汗湿的他昏倒在审判台上。
第二次手术后,化验结果让这个年仅39岁的汉子心凉透了:肠癌。一向乐观的他没有向病魔屈服,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2001年那一年,他经历了六次手术。在邮化疗期间,他每个星期都要去法庭一次。
在他患病期间,临城法庭没有一名干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这样的庭长,这样的楷模,不尽心尽力地工作说得过去吗?就是这种动力,2001年、2002年,临城法庭三位审判长审结1200余案,作为省高院“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联系点,他们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得到省高院的充分肯定,临城法庭“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经验被省高院全文转发。法庭还以基层法庭考核验收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扬州法院系统先进法庭行列。2002年临城法庭荣立集体三等功。

  法面无私:法官的天职就是公正裁判

沈国民的祖父、父亲都是建筑工人,沈国庆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工厂做维修工。1985年,23岁的沈国民通过招干考试,进入高邮市人民法院工作,成了大家庭中唯一吃公家饭的人,他自豪,也更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刻苦学习,钻研法律条文,掌握司法技能,从书记员成长为助理审判员、审判员,1996年被任命为民庭副庭长,1998年临泽法庭庭长,2000年调任临城法庭庭长。
19年的法院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成为高邮法院专为疑难复杂案件的“三虎”之一。他所审结的509件疑难复杂案件,调解和调解撤诉率达69.3%。他办的案件全部达到了“无上访、无举报、无调解反复、无重审”的“四无”要求。
在临泽镇川青区,至今还传颂着沈国民三天三夜守鱼塘的故事。
陆某在川青董潭村菜花荡承包了上千亩的水面进行水产养殖。期间,向当地许多村民借资,并雇请数人管理鱼塘。但因多种因素,鱼塘经营严重亏损,陆某遂外出躲债长期不归。讨债的村民就跑到陆某养殖的塘里捕鱼取虾,当地干部难以控制局势,只好向临泽法庭求助。沈国民庭长当即带人赶至现场,向近百名群众现场宣传讲解法律知识,告诉他们债权人应当及时向法院主张权利,而不是以违法对违法哄抢他人财产。于是,数十户群众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陆某归还借款或支付劳动报酬,并申请诉讼保全。
立案后,为防哄抢事件再次发生,法庭决定采取干塘取鱼、将鱼虾货款提存在法院保全的做法。
执行中,沈庭长连续几天吃住在鱼塘边,不抽当事人一支烟,不吃村民一顿饭,一日三餐全吃自带的方便面。没有水洗澡,就用凉水冲冲。“一条鱼都不能放走,否则就是司法不公。”沈国民说。

   
母亲为儿子离去痛苦流泪        回来吧,沈国民!

那段时间,鱼市行情不好,好几个养殖大户亏损严重而潜逃,由此引发的纠纷较多。临泽法庭每次立案受理后,沈国民都将这些社会影响大,又苦又累的案件承揽过来,吃住在偏远的鱼塘口,监督干塘捕鱼及公平出售的全过程,并及时作出裁决,使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有一次,他骑车不慎掉入深深的鱼塘,身处荒郊野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呼天不应,叫地不灵,他挣扎了半天才爬出来,一身黄泥水地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钟。沈国民告诉妻子自己的历险记,坦言想想有点后怕。看着平时极爱整洁的丈夫一身黄泥水的样,妻子雍殿梅忍不住失声痛哭,责怪他自讨苦吃。原来,1998年时,高邮法院临泽法庭和临城法庭都缺庭长,作为候选人之一的沈国民主动申请去临泽庭。
秉公执法是法官的天职。他心中,法最重。临泽法庭曾受理过临泽酱醋厂诉薛某租赁违约案。薛某租赁临泽酱醋厂一块厂房进行生猪养殖屠宰,生意做得比较有起色,酱醋厂个别职工眼红,起诉至法庭,以薛某租金逾期未付为由,要求解除租赁关系,沈国民仔细查阅此案后,认为薛某的行为属一般违约,且薛某同意立即支付租金,遂顶住各方压力,驳回酱醋厂的诉讼请求,维护了一位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法律的公正保证薛某事业的顺利发展,如今薛某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临泽、周巷及宝应夏集一带的小刀手都被吸引到他的屠宰场杀猪取肉,连市区几家超市的猪肉柜也被他承包了。
对于一些刁蛮的、有偿债能力却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他敢于动真碰硬,不为人情所动,不为邪恶势力所惧。
他曾执行过一起王永成诉郭某、韩某夫妇民间借贷纠纷案。郭某夫妇是船民,当沈国民依法强制扣留其经营的运输船只时,郭某夫妇纠集数人跑到法庭闹事,郭某的一个亲戚是当地有名的小混混,他在法庭上扬言要对沈国民及其妻子、女儿不客气。沈国民公而无畏,依法将郭某司法拘留。有人登门打招呼,沈国民义正辞严地对来人说:“你来得正好,正好请你转告郭某,法律是严肃的,和法律对抗绝对不会有好结果,还是尽快还清债务吧!”郭某的歪门邪道在沈国民面前全部碰了壁,只好将3万多元欠款如数归还给王永成。
法律的公正不仅表现在结果上,也体现在司法审判的每个环节上。沈国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调处案件“三步走”的原则:第一步是利用送达的机会向当事人宣讲法律法规,第二步是现场释法,第三步才是采取强制措施。
1999年7、8月份,临泽法庭受理了上百件各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诉讼的案件。基层法庭人手少,他身先士卒,顶着高温酷暑到各镇送达法律文书和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有一次他前往界首镇郑墩村送达,当时数天阴雨,从镇区到受送达人住处有一段1里多长的泥泞土路。随行的书记员说:路这么滑,等天好了再来吧?沈国民说,时间紧,来一趟不容易,说着,他卷起裤脚,袜子一脱,皮鞋拎在手里,赤脚踩着泥土路,走到被告处送达。
界首镇法律服务所的葛主任至今难忘一件事。镇区的陈某在基金会贷了款,由于当地没留详细地址,基金会将某村同名同姓的陈某当作了被告,起诉材料送达后,根本没贷过款的陈某很意外,非常气愤。沈国民得知后,冒着倾盆大雨,连夜上门道歉。沈国民说,法院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公历来与廉同行。他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人生信条,不该伸手的绝不伸手。有一次雍殿梅的一个同事拎着两瓶茅台酒上门,沈国民不在,雍殿梅说:“国民从不收礼,我收礼就没日子过了。”但对方还是放下东西走了。沈国民回来一看就恼了。为了不惊醒熟睡的女儿,他没和爱人多争执,第二天,他把酒带到法庭,退还主人。
1999年,雍殿梅下岗了,要丈夫帮忙找个工作。沈国民说:“人家能自食其力,你就不能自食其力呀?”雍殿梅只好向在金湖开厂的哥哥借钱,和人合开了一家毛线店。毛线店进货都是深夜,每次,沈国民不管手头多忙,总是尽可能地赶来,将一包包50斤重的大毛线包从货车上背到二楼库房,从没干过体力活的他常常累得浑身大汗。
沈国民的父亲原来在一家建筑公司负责材料采购,退休后有个单位的一笔账没结,债主天天跑到他家要债,老人只好将多年积攒的1万多元防老钱先垫上。妻子问沈国民:“老人退休了,身边有点钱总是好的,你帮忙和建筑公司打个招呼,让单位把钱还给老人。”沈国民却说:“他们单位在我们法院有很多官司,欠人家的债务很多,这个招呼我不能打。”
公生明,廉生威,沈国民判案,当事人赢了,谢他;输了,服他。

 

追悼会

   法骨柔情: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沈国民没有什么惊天壮举,也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除了对法律的忠诚,他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从当事人到同事,从家人到陌生人。
出生在贫苦的建筑工人之家的沈国民从小就体会老百姓生活的艰辛,打官司往往是万不得已的无奈之举,10多年的法官生涯让他看到,一桩桩看似普通的案件,落在某个老百姓头上就是塌天大事,出于职业的良知,他宁肯多花点时间,自己多麻烦一点,多做点事,让那些原本是一家人、受害人、弱势群体的案件当事人少受一点情感创伤。
沈国民曾办理过一桩婚姻案件。原、被告长期分居,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家境贫寒,离了婚几乎不可能再娶,坚决不同意离婚。开庭当天,双方来了二三十人,情绪非常对立。男方家人以偏激肮脏的言词攻击辱骂女方及其家人,乃至要动武。沈国民厉声呵斥,男方及其家人就谩骂沈国民。沈国民没有觉得丢面子,反而更加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当时外面下着大雨,同事都下班了,被围困在法院台阶上的他,不急不躁,反复向当事人宣传法律政策,最终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用他后来的话说,对于讨不到媳妇的农民来说,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体谅他们的难处,不能他们急了,你也跟着急,这样只会把事情越办越糟。
在另一桩离婚案中,他得知男当事人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让9岁的孩子辍学在家干农活,心里很不是滋味。案后,他再次找男当事人谈话、教育,指出不让孩子上学是违法行为,也是对孩子将来不负责任。然后他又主动与镇关工委联系补助一部分,请求学校减免一部分,使辍学儿童复返校园。
他出差办案,从不计较生活待遇,而是尽量为公家、为当事人节省费用。1998年,沈国民去上海办案,原告公司主动提出派车。沈国民说,何必多花钱,我们乘公共汽车。原告又提出派人同去做点后勤保障。沈国民笑笑,多一个人多一份费用,不需要。到上海后,他和书记员找了个二十块钱一晚的小旅馆住下,每天吃饭不是吃面就是叫快餐。在上海三天,他们平均每天消费40元(含住宿20元)还不到。他不仅顺利办结了案件,还合理安排时间,帮庭里其他同志做了一份庭外调查。原告公司听说后,一定要给他们补助,沈国民坚决拒绝。
沈国民不仅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省钱,有时还自掏腰包。有一次他去山东执行一起交通车祸案,当事人身上一文不名,沈国民就主动招呼他一起吃饭、住宿,最后又买车票送他回家。
2000年,沈国民刚调到临城法庭时,法庭基建刚刚结束,经费非常紧张,他常常从家里执钱。为了给当事人提供一个舒适的诉讼环境,他把庭里惟一的一只空调装到审判庭上,自己从家里带了一台电风扇放在办公桌旁。当时沈国民家中仅有两台电风扇,妻子有点不乐意,他说:“我每次为单位交水电费时就心疼,钱紧张啊!”
沈国民的祖父、父亲都是建筑工人,家中其实并不宽裕,至今还和父母亲合住在一处40多平米的小房内。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爷爷买来一块床板,接在双人床边。空间充分利用了,就是挡住了衣柜门。每天起床,妻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掀床板、开衣柜取衣服。寒冬腊月里,从床板上被叫起来的孩子常常冻得发抖。
沈国民不是不爱这个家,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一家四世同堂,爷爷奶奶都健在,每次下乡、出差回家,哪怕再晚,他都要去看看二老。他生病后身体很虚弱,一家人去浴室洗澡,他都争着要给爷爷搓搓背;岳父摔伤了,病中的他坐着三轮车到超市买两瓶药送给岳父。就在他最后一次住院前,他掏出100元让妈妈充煤气,又写了个字条,叮嘱有高血压、老寒腿的父母要按时吃各种药。
他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临西村五组有一位叫赵秀英的老人,丈夫早年过世,唯一的儿子自幼又患上小儿麻痹症。眼看施服的季节到了,家里的猪粪肥没办法下地。沈国民下乡办案得知后,挑了个星期六,带领庭里的5位同志,一起帮忙。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沈国民,拉着从没碰过的板车,踩着臭气熏人的猪粪,整整干了半天,将厚厚的一圈猪粪肥全部弄到田里。
沈国民原来住在法院的集体宿舍,七户人家共用一个洗间,水龙头常坏,阴沟常堵,每次都是沈国民来修水龙头,掏阴沟。买来一把扳手放在家里随时备用,他还嘱咐邻居,水龙头里的小垫圈不需要花钱买,药瓶盖里的橡皮剪下就可以用。
妻子形容沈国民心细,哪怕路上有块香蕉皮,他都要踢到路边,防止行人滑倒。有一天晚上他骑车带着妻子去看爷爷,路上突然停车,原来,他看见前面有个窨井盖子没盖好。沈国民费劲地将它盖好,他说:不盖上,人家碰摔下来或掉进去可不得了。
癌症治疗,医药费是个无底洞,他依然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高邮住院期间,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被查出有病,要开刀,但家里实在太穷,每天只在食堂买点米饭,一家三口分着吃。沈国民知道后,让爱人送给他们50元钱。孩子的母亲跑到沈国民的病床前磕头道谢,泣不成声。
在上海化疗期间,一个湖南的病人没有回家的路费,沈国民又让妻子送上150元和两小盒西洋参,他说:“他不能吃,不能喝,吃点这东西也许会好一点。”
一位老人住院,家中儿女忙,作为同室病友的沈国民关照妻子,打饭充水时帮老人捎带一份。
就连在家休养期间,有病友打电话来慰问,他每次都叮嘱妻子,告诉病友,沈国民蛮好,蛮好。他说:同是病友,好消息会让对方心情好。
与病魔抗争了1101天,8月21日,42岁的沈国民永远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审判岗位,撇下了八十高龄的爷爷奶奶、年迈的父母、九岁的女儿、相濡以沫的妻子、朝夕相处的战友,许多人不相信他的离去,当事人排起长队自发地为他送行。
心香缕缕寄法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