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6 00:00:00 作者:李国耀 周同 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省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专家对南水北调东线三阳河工地临泽与周巷两镇结合部陶河遗址的挖掘工作已告一段落。专家预言,陶河遗址地下有唐代宋代时期大规模的墓葬区和生活区。
今年春季,有关专家在临泽、周巷段三阳河工程开工前施放河道线(又称探沟)时,发现地下1米处有唐、宋时期的地层,其厚度约1米。9月份正式开工后,在这一地段陆续挖掘出墓葬地5处,砖砌水井11口,并有较丰富的、珍贵的文物。因多数水井在周巷镇马村陶河组境内,目前这一遗迹暂定名为陶河遗址。
作保护性挖掘的陶河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此次发掘的第一个古墓,据专家研究确认为北宋时期的平民文人墓,墓主为男性。
在长度不足400米的范围内共发现了11口砖砌水井。井口形状有七角、八角、九角型和正圆型。正圆型井口直径约80厘米,其余直径50、60厘米不等。正圆型水井砖头为弧形,每块砖头一头为公榫,另一头为母榫,公、母榫相扣围成一圈。弧形砖头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4厘米。砖头厚重、细腻、润滑。除弧形砖头外,砖头大小不一。这11口水井,砖与砖之间缝隙紧密,井壁平滑整洁,有几口水井在砖头外侧还以竹条为径,竹蔑为纬箍成圈,以固井壁牢不可裂。
考古工作者在水井中还打捞到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在一口水井中捞出“韩瓶”10多只。“韩瓶”口小肚大,高40厘米。“韩瓶”瓶口处有四只“耳朵”,又称四系。此瓶装水后便于携带,一般多为军用。据专家介绍,有可能是南宋抗金将领韩世忠率部在此屯兵、掘井,在打水时绳头脱落“韩瓶”掉于井中。也正由于此,这类陶制四系瓶史称“韩瓶”。
另外,此次还“捞”到北宋特有的影青瓷(又称青白瓷)碗、碟和执壶等较为名贵的物品,还有一件物品值得称道―――擂钵。宋代喝茶风盛行,这只擂钵高19厘米,上口32厘米,内壁360度有竖排的细细密密的槽,是用来擂茶叶的。史书上多有记载,而实物却罕见。这些出土文物为研究我地墓俗、丰富藏馆文物都是大有裨益。
根据专家考证,在临泽地段开挖的三阳河,历史上称三阳渎(隋唐时期挖掘)。专家们很希望在现在挖掘的三阳河中发现古代的木舟,但未能如愿。
据《高邮县志》介绍,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临泽镇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宋明帝刘泰豫元年(公元472年),临泽镇从高邮县划出建成临泽县,临泽为县制达109年。考古专家根据在现场发现的古代的碎砖、碎瓦,认为在临泽西侧有较大的唐、宋时期古墓群,在古墓葬群西侧有较大的生活区。此论断有待进一步挖掘考证。
韩瓶
擂体 李国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