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杨丽一家,你们还好吗?

2004-12-07 00:00:00    作者:朱玉霞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报》的老读者一定还记得,该报1994年12月13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没妈的孩子像棵草》,文中讲述了一个苦难家庭姐弟两人的辛酸故事。故事发生在我市卸甲镇大庵村村民杨尚汇家,姐姐杨丽、弟弟杨林,他们的母亲在杨林出生两天后便因产后大出血而离世。从此,姐弟俩与父亲杨尚汇相依为命。由于家庭少了女主人,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辛。然而更为不幸的是,杨林三岁时被查出患有血友病,六岁时左眼又受伤失明。
当时,《高邮报》从1994年12月16日始至1995年元月1日,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积极参与讨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金鳌看了报道后,带头捐款,各部门单位以及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参加爱心捐款的既有80多岁高龄靠遗属补助生活的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稚儿;既有刚走出校门的待业青年,也有处在领导岗位上的干部;还有普通的工人、教师、学生……社会奏响的爱心曲,似一股股暖流流进这个家庭,温暖着姐弟俩。
时隔十年,这一家人现在过得还好吗?日前,本站记者带着这份牵挂再次走进这个家。
据大奄村村支书杨善龙介绍,杨林终没逃过血友病的折磨,已于今年春去世了。杨丽目前正在三垛中学读高二,学习成绩还不错。这些年来,村组一直关照这个困难家庭,每年两上缴总是给予免除,除此而外,村里还根据杨尚汇的身体状况,安排他进了本村的东风铝件厂,做了一名锅炉工,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除了补贴女儿上学外,日子还算过得去。
在东风铝件厂车间,记者见到了杨尚汇他正拿着大铁铲挖着煤。与十年前相比,他明显老了,头上稀疏的头发也已见白。见到我们,他显得有些拘谨。我们的交谈是从他的子女身上开始的。问及儿子杨林,他显得有些沉闷,对于年逾五十的他而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这样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真是莫大的伤痛。据了解,杨林临走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学,因为视力的原因,他未能如愿,这不仅成为杨林的憾事,也成了父亲杨尚汇心中永远的痛。然而,令杨尚汇欣慰的是,女儿杨丽打小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他告诉记者,杨丽目前已经上高二了,住在三垛东楼的外婆家,周末常回来看看。女儿最想上大学,只是鉴于目前的经济状况,困难不小。他表示为了女儿,自己会努力工作,尽量多挣点钱,以后好供她上大学。东风铝件厂车间主任杨启钦介绍,杨尚汇2002年进入该企业从事锅炉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做好份内的事。
日头渐渐西落,我们又驱车赶至三垛中学,在校方的帮助下,我们见到了杨丽。眼前的杨丽已不再是十年前的小姑娘,,已经长成高挑的少女了。据班主任戚国明介绍,杨丽在班上表现不错,各科成绩也比较均衡。对于她家的遭遇,班上同学都比较同情她,并且经常帮助她。学校也正帮她申请办理特困生扶助金手续,适当减免些费用,以减轻她家里的负担。自小与杨丽一起长大的杨慧告诉记者,杨丽平时不善多言,但在班上人缘不错,乐于助人。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小失去母爱的杨丽,加之与他相依为命的弟弟今年年初突然离去,这让她比同龄人多了一些沉重。在与杨丽的交谈中,记者感受最多的便是她的沉默。
中考那年,杨丽以比较好的成绩考入三垛中学,校方组织他们游览了南京的一些高校,这让杨丽大开眼界,不但领略了大都市的繁华,更让她感受到高校浓郁的学习氛围,尤其是东南大学,成为她心目中向往的大学。然而这是一条不平凡的求学路,杨丽表示会好好努力,实现梦想。
她告诉记者,在这些年当中,卸甲镇党委、政府始终没有忘记他们一家,逢时过节都会上门看看他们。庄上的左邻右舍,叔叔大婶们也给予她和她的家人很多的关心和帮助;另外,她外婆一家,尤其是大舅(盲人)给了她生活、学习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支持。对于这些厚爱,她心里明白,唯有好好学习,才是她将来回报这些人最好的方式。


杨丽生父杨尚汇在村办厂打工


正在教室里的杨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